上海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共同发布《2017年度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

发布日期: 2018/01/23  投稿: 李晓磊    部门: 管理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进“双创”的重要保障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得到了中央及地方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强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营商环境的建设,不仅在市内广泛调研优化营商环境,还走出去向兄弟省市学习取经,研究出台了《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30项改革任务,总体目标是把企业办理业务全流程便利作为衡量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巩固提升优势,务求显著提高企业对上海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的感受度。“政府要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正如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言,上海要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管得更科学、更高效。

针对营商环境与“双创”生态等热点问题,上海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在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主办了“上海市初创企业营商环境建设专家论坛——暨2017年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报告发布会”,论坛与发布会由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于晓宇教授主持,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戎之勤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学术界、投资界和创业者代表等出席了会议。




1上海市初创企业营商环境建设专家论坛

——暨2017年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报告发布会

2017年创业指数继续从创业制度与环境、创业文化与氛围、创业质量与成长、创业生态与潜力四个方面考察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2017年创业指数得分73分,较2016年微涨1分,表明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总体稳定,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创业制度与环境、创业文化与氛围评分较高,显示出上海对于初创企业的服务流程标准化程度高,社会对于创业的认知与接受程度较高;创业质量与成长略有下降,表明处于成长期的初创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创业生态与潜力连续2年成为短板。课题组认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既要有多样性,也要有代表性,既有大量的“灌木”生存,也能产生“参天大树”。能否助力创业企业从“青青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判断一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课题组发现,当前“双创”生态建设过于强调初创阶段,关注从0到1的创生,忽视从1到N的成长,导致创业企业的“出生率”大幅度提高,但“存活率”很低。同时,结合大样本数据调研,课题组绘就了首张初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演化图和上海创业者群体典型画像,揭示了初创企业成长规律和创业者群体特征,指数调查发现不同阶段的初创企业所需关键资源存在显著差异,创业扶持进入“精准扶持”阶段。


2课题组发布2017年度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

这是该系列指数继2016年后的第二次发布,2017年的指数在创业者调查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创业园区和孵化器的调查。连续2年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创业者群体特征、初创企业成长轨迹、创业扶持服务需求等方面存在规律性。


3初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演化图

在圆桌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陈宪教授,风和资本创始合伙人吴炯,触宝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佳梁分别发表了精彩评论。陈宪教授指出,良好的创业生态对一个地区能否产生伟大的企业至关重要。提高和完善创业的营商环境,是创业者、政府等各方关注的重点问题。未来上海城市区域创业指数要立足更高站位,与杭州、深圳、成都、北京等兄弟省区市展开横向比较,主动找差距、找不足,推动上海市营商环境优化。


4圆桌论坛

触宝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佳梁先生从创业者的角度分享了作为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对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环境的感知。他表示,这个时代的创业者,尤其是上海的创业者,需要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对企业家而言,政府补贴并没有那么重要,创业者、企业家真正需要的是宽松的营商环境,而目前过高的监管往往要求创业企业“自证清白”,使企业无法凝力于市场和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桑大伟教授认为上海区域创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需要创业者的定力。自我实现的动机是创业者能够坚持走下去的原始动力,高校应当积极鼓励融入国家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等创业活动,不应将就业率、毕业起薪等放在首要位置。

在发布会提问环节,课题组成员、上海大学研究生陈颖颖、李小玲、肖一凡等也分享了在课题实施环节对上海市“双创”生态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并和与会嘉宾进行充分互动。最后,于晓宇教授从营商环境建设的视角对本次论坛和发布会做了总结,同与会嘉宾共同期待上海市采取切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和创业生态,持续孕育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颠覆影响的双创企业,让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在上海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陈颖颖 供稿)



图5 课题组成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