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价值引领 提升通识课教学质量” 上海大学举办第23期教师教学沙龙

发布日期: 2017/04/17  投稿: 乔君君    部门: 教务处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14日,由上海大学教务处主办、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凸显价值引领 提升通识课教学质量”研讨会暨上海大学第23期教师教学沙龙成功举行。

       本次沙龙是在我校教师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精神的工作方案背景下举行的。沙龙由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主持。

 

       上海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首先传达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大学工作要点,介绍教务处推行课程思政的运行方案,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她结合上海大学多年来的思政工作创新历程,小结了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分享了上海大学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为代表的率先探路“课程思政”创新实践,提出下一阶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路。

       2014年,上海大学精心打造由教授领衔的23门核心通识课,这些课程具备多学科支撑,采用经典阅读、项目驱动和案例导引等形式,注重文理交融,更体现价值引领,已在上海大学通识教育全人培养中产生重要作用。

       三门核心通识课程负责人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精彩分享。经济学院核心通识课“生活中的经济学”负责人沈瑶教授分享了“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课程育人理念、“寓理于教、寓教于乐”的实践、尤其是故事中蕴藏“正向价值观+经济学原理”的课程设计,让听众领略到了经济学人的经世济民情怀。

 

       通信学院核心通识课“信息工程与社会”课程负责人彭章友教授从教学案例切入,分享了理工类核心通识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让听众领略了理工类教师的人文情怀与“纵横历史与社会”的视野,彰显了理工类通识课的价值引领作用,为听众理解理工类核心通识课如何发挥育人作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

 

       社科学部哲学系“科技与伦理”课程负责人周丽昀教授横跨文理,分享了“科技与伦理”课程的育人思路,她以丰富的课程实证资料图片和哲学思辨,“以问题逻辑为导向,用科研反哺教学,多元化、开放性的组织形式”,让与会者领略了人文类教师育人情怀。

 

       三位课程负责人分别来自经管、理工和人文三大类学科,经验分享从理念到实际、重思辨重交叉,体现出三个大类通识课“不同的课程、同样的育人情怀;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的价值引领”,通识课程具有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功能,精彩的课程蕴含着科学研究精神的浸润!

       考评办专家吕敬慈老师介绍了对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对我校通识教育及已开设的多门通识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校通识课教师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提出中肯的建议。

 

       经济学院副院长尹应凯老师从学院层面分享了“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通识课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介绍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学情怀、经济学院通识课程的现状与基础、分享了进一步提升通识课内涵质量、实现价值引领与育人功能的推进思路,提出“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与提升工程”、加强通识课内涵建设的“加、减、乘、除”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识课教学具有新特点,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超星公司代表做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通识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分享。

       最后,教务处处长彭章友教授作了沙龙总结。他进一步强调了落实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上海大学通识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提升的思路。他希望院系积极主动投身“双一流”建设,投身课程建设,注重课堂教学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主渠道育人功能;让更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运用,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实现从知识培养转变为能力培养、性格塑造与行为养成,真正落实中央及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负责人及教学团队成员、通选课教师代表、教学院长、部分学院院长、教学秘书、考评办、教务处相关人员等共计100余名教师参与了本次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