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论坛”第17讲:彭艳讲述海洋无人艇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布日期: 2017/12/22  投稿: 王婧    部门: 期刊社   浏览次数:    返回




       12月20日下午,由《自然杂志》编辑部主办的“自然论坛”高级科普讲座第17讲在上海大学环化学院915报告厅举办,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彭艳带来题为“海洋无人艇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精彩报告。讲座由《自然杂志》执行主编焦正教授主持。
       彭艳现为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军委专家、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机器人、仿生视觉和无人艇控制技术。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近20项,和团队一起完成“精海”7个系列无人艇的研制。
       无人艇是一项可以改变未来海上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研制的8个系列“精海”无人艇,分别用于岛礁探测、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环境监测等。例如,“精海1号”承担了对南海诸岛礁海域的测量和检测任务;“精海2号”搭载“雪龙号”赴南极进行第31次南极科考;“精海3号”搭载在国家海洋局海监船上对岛礁和近海浅水域等水下地形地貌、水文进行探测和自主航道测量;“精海4号”用于内河湖泊环保、水利、生态监测。
       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历经十年的核心技术攻关,掌握了高精度航迹精准跟踪控制技术、高性能的减振技术、布放回收技术等关键自主控制技术,填补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大大提高无人艇性能。“精海”系列无人艇具有半自主、全自主完成作业使命的开放式平台系统,可以方便有效地搭载各种传感、侦察、测量等任务载荷。
       令人惊叹的成就背后,是强大的研究团队的通力合作与艰苦攻关。在报告中,彭艳院长还特别介绍了能征善战的“精海”团队。团队成员很年轻,除罗均教授和谢少荣教授两位学科带头人之外,主要是80后、90后,却特别能吃苦,既能探索国际学术前沿,又具有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