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结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文学院本科生春季学期首日教育于3月25日下午在J102举行。文学院院长张勇安教授,同时作为“上海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为文学院200余名本科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家战略”的精彩报告,自此也拉开了文学院学习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活动第二阶段的序幕。
讲座伊始,张院长从“中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沿线哪些国家”等基础的问题引入,带领在场同学由浅入深地了解了中国现状和世界大势。他向大家介绍了“一带一路”在中国推动新格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一带一路”与全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当前紧张复杂的世界格局下,要以“一带一路”作为战略重点来推进中国同国际社会的合作。这一战略符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规划。紧接着他发问: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如何发展,在座的同学在其中能做什么?值得同学们认真思考。
随后,张院长通过“一带一路”热词变化图及丝绸之路路线图,向同学们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及影响范围。他提出,丝绸之路加强了沿线各国的商品、人员、技术和思想的交流,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当前中国率先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也是以经济贸易为主,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四大理念。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上都提出了加快同周边国家的区域设施互通互联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接下来,报告指出要在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基础上建设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了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发展潜力巨大。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大国的担当,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能给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意义深远。“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张院长通过分享火车与高铁的发展带来的亲身经历,使同学们感受到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高效的海陆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亚投行对于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和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下,中国面对经济“新常态”的一次主动拓宽国内外市场的战略部署。
之后,报告指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周边外交战略新框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形势,以开放促改革;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张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国际话语体系下的“一带一路”和上海在“一带一路”体系下的作用和影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为国际交流和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政策尚有许多误解,如何应对这些不同的声音也是中国发展战略中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最后,张院长提出,上海在“一带一路”中起到的作用也备受国际社会的期待和关注。在上海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建设“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网,对于中国国家战略部署和加强各国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将在宏观指导、双向留学、涉外办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文交流、能力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实质性重点支持,引领与推动签约单位发挥其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协作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过阅读学习习总书记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带给国人的自豪感,更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讲座结束前,张勇安院长祝福各位学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怀揣着责任和梦想,走得更远,更好。新学期开启,通过此次学习实践活动,加深了大家对“一带一路”政策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更激励同学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生活,牢记责任与使命,实现人生新起航。(朱锦沂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