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午,“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高年级研讨课现场不时传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管理学院青年教师马亮博士联袂上海市劳动模范范宜昌先生,给学生带来一堂题为“项目管理者与工匠精神”的专业课程。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伟率多名青年教师、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及多名党员教师、来自体育学院等院系的课程思政试点课教师到教室观摩。本次公开课由上海大学教务处主办,管理学院承办,它拉开了2018年度我校春季学期专业课“课程思政”试点活动的序幕。
问题导向,师生间的互动十分热烈

早谋划、早安排,马亮老师在课前布置阅读材料让学生提前探索问题,作好准备。课堂上,马老师结合自己参与上海世博项目管理和参观红旗渠工程的经历,把一连串问题抛给大家,让嘉宾和学生们一起进入问题情境。
“你认为,到底是谁设计了故宫?”、“考考你:何为工程师?”、“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类型有哪些吗?”、“想想看,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工匠精神”?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兴趣。马老师讲述了中国古代优秀项目管理故事,又不忘引入十九大精神,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品牌需要更多的新时代工匠们来打造,引起同学强烈共鸣。
现身说法,这位范劳模我们服!

劳模请进来,掌声响起来。课程的“项目管理者说”环节,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科瑞真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范宜昌先生应邀起身与同学们对话。范老师从出身崇明小木匠的故事谈起,讲到如何从外公身上传承到“工匠精神”,如何百折不挠坚持学习与提升,如何在每个岗位上不忘初心、勤学苦练,一步步自学成长为上海建工系统最优秀的翻译、国际仲裁法庭现场传译、跨国公司工程总监和上市公司高管。范老师精彩的英语演讲、“爱、傻、勤、悟”四字经、项目管理的结构思维和系统思维观点、项目经理的“指挥员、指导员、排雷员、教练员”四员集成认识,范劳模的“独门秘籍”赢得热烈掌声,范式讲演已被同学记在听课笔记,满满当当。
教学相长,上大“小工匠”分享项目感悟

教学相长,不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导课堂,成为朋辈学习的榜样。课程中,来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周勤分享了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被同学们誉为“上大小工匠”,而她的项目指导老师恰好是马老师和范老师。周同学详细介绍了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及其推广应用前景。范老师和马老师进行了现场点评。
惊喜不断,走心课程给学生带来获得感

精妙的设计、重磅的嘉宾、有趣的串联、频繁的互动,本次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栾爽同学说:“上马老师的课真是惊喜不断,今天的课程很是激励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从做人方面到做事方面,前辈无疑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对我们的授课也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递”!李映儒同学说:“故宫的设计是集大家所长,创造的奇迹。每个时代有自己的奇迹,对自己而言,更需要去培养创造奇迹的能力,塑造自信”。王向洲同学表示:“走进项目化的世界,感受工匠精神,资深的木匠、资深的翻译员、资深的项目管理者、资深的工程师,范老师太多的经历感触让我心领神会。在距离范老最近的位置,感受到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是很有内涵。他的风趣,他的严谨,他的故事让我从这位资深的学者身上认识到了项目管理对人生的意义”。邹璐露同学谈到:“表面看来范老师好像有许多身份和工作,但事实上这些都离不开他是一个工匠。他一直都在从事建筑业的工作,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不忘初心。范老师说他的工匠精神是他外公留给他的精神遗产,对我来说,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工匠精神”。
勇于创新,让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如沐春风

据了解,本次课程是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管理管理与实务”高年级研讨课在春季学期的第二次课。课程自启动以来,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艾力同学说:“非常感谢马老师给我们教授知识的同时,邀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给我们作思想指导。”据悉,在第一次课上,马亮老师便以“走进项目化的世界”为主题,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了项目,人们在学习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够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高效解决。课程还创新授课方式,以“项目管理者说”的形式,邀请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中心洪少枝副研究员分享上海磁浮项目管理的生动案例,案例中科技创新、中德合作、风险管理等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在课后评价中,兰文成同学说:“课程让我认识到中国已经由制造转为‘智造’。磁浮技术攻克了许多以前中国、德国没有想到的难题,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打响了中国科技的名头”。郑秀兰同学表示:“通过课程中的实践案例,我们对项目管理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奋发图强的中国定当迎来一个又一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