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科学精神之旅”课程思政示范课首次开讲

发布日期: 2018/05/10  投稿: 李璇    部门: 理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5月8日晚,理学院“科学精神之旅”课程思政示范课如期而至。理学院党委书记盛万成、校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东媛、理学院副院长陈玺到课观摩。理学院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张大军教授作为首次主讲嘉宾讲述了科学精神之旅数学篇,“数学星空——数学与数学家”。

 

 

张大军教授从古今中外的数学大家介绍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史。在此过程中重点讲述了庞加莱,希尔伯特、冯纽伊曼,高斯等一大批伟大数学家在概率论、量子物理、计算机和微分几何等数学方面的成就,并以此表达了数学研究需要的天赋、坚持和方法。整场报告谈古论今,向中国(华裔)现当代伟大数学家陈省生、华罗庚等致敬。在座学生与教师都被这些数学家的事迹所吸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张大军教授还讲到了华罗庚先生写的《高等数学引论》,以此鼓励同学们学好微积分、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理工科乃至金融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互动交流环节,盛万成教授指出,在中国,早在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玄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西方,最早提出并证明此定理的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希望以此增进国家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另外,他还讲了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澳籍华人数学家陶哲轩的学术成就和成长经历。这些恰恰体现了理学院开设科学精神之旅的目的,即希望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和研究方法,让更多的上海大学学生具有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和精神,并能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提出了目前我国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仍旧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就需要广大的青年学生认真学好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课。

此前,理学院已开设《数学探索与发现》、《物理学与技术进步》和《化学与社会》核心通识课,并且编写《数学探索与发现》等教材。主要侧重于基础物理、数学和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人类社会、科学进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理学院物理系许斌教授、蔡传兵教授和陈玺教授相继走进《创新中国》课堂,为结合数理化理科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基础。

自2017年下半年始,为响应学校进一步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更多专业课“课程思政”,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理学院经过反复研讨并策划了“课程思政”《科学精神之旅》研讨课。理学院“科学精神之旅”,将由学院中心组成员党委副书记陈然、副院长陈玺、化学系党总支书记陈雅丽等为学生授课,重在学科与思政的融合,让大学生能从中领悟科学之美、思维之巧、科研之乐,能打好数理化基础,心甘情愿坐冷板凳,立志做出顶天立地的原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