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本科专业梳理和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认定培训会

发布日期: 2018/11/28  投稿: 乔君君    部门: 教务处   浏览次数:    返回


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切实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挑战性研究型教学课程建设,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11月27日上午,上海大学本科专业梳理和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认定培训会在校本部行政楼报告厅举办,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各学院(学部、直属系)专业负责人、专业梳理工作相关骨干教师、申请课程认证的课程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学秘书及教务处、考评办等200余人参加会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兄弟高校教务处主要负责人和智慧树、超星公司代表10余人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彭章友主持。



首先,彭章友作了“ 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梳理和课程认定背景”的报告。他从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型挑战性教学模式、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等四方面介绍了本次培训会的背景。他系统介绍了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认定标准的形成过程和吴岩司长提出的“金”课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具体内容,并倡导各学院开展“ ‘金’课有我”教学研讨活动。同时,他强调本科专业梳理目标是明确专业定位,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形成保障体系。最后,他介绍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10个问题和解决方案。



环化学院陆永生老师介绍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课程认定材料的组织与撰写。他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过程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课程材料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材料组织要体现研究型挑战性教学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要符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包含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方法要基于问题或项目合理安排课前、课中、课后,并以过程评价为核心。课程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实施课程考核和评价要呈现过程评价的证据,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



材料学院王武荣老师介绍本科专业梳理材料的组织和撰写。他从梳理工作要求、专业定位与依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制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实现等四方面进行介绍。他重温教务处下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度上海大学本科专业情况梳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指出在论述专业定位时必须对其依据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并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在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制定介绍中,他指出培养目标是对本专业毕生在五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在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面,他提出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基础,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是结果。他从各项达成度指标入手详细分析了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在制度设计上保证各个指标实现持续改进。



最后,副校长聂清做总结发言,她提出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各学院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要理清四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即国家的政策要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并将四方面的目标要求科学地融入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二是要解决好学科、专业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她提出学科产生新知识,新知识凝聚课程,专业就是一系列课程的有序组合,要守住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标准,保证三者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与学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每位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获得”,她还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碎片化学习的消极影响,把系统的知识传授学生;四是要关心学生,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生理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找到个性与共性的差异,解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