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悉尼工商学院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研讨会于宝山校区乐乎新楼思源厅召开。上海大学研究生招毕办副主任汪宏斌,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吕康娟,党委副书记卫静芬,副院长方慧,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代表,研究生企业导师、研究生项目负责人、院内导师、研究生管理部及研究生代表出席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方慧副院长主持。
会议伊始,方慧副院长为大家介绍了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和研究生校企培养基地建设的各项基本情况。在此,方院长对各位企业导师给予学生课程和学生工作的指导表示了感谢,希望未来可以借助校企联合这一平台,给悉尼工商学院的研究生更多与企业接触、实习的机会,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让悉尼工商学院的研究生可以更加符合企业、社会的需求,为研究生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范海平老师回顾了近10年来与悉尼工商学院的合作,2009年4月,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和悉尼工商学院建立产业联盟,开创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从此树立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品牌,公司多位专家被聘为导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声誉、加强了人才的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对企业、行业更加了解,更是为科研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范海平老师非常认可悉尼工商学院的培养工作,他表示学院围绕学生的需求出发,为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希望未来,培养基地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非常欢迎更多悉尼工商学院的学生参加项目,加强实践锻炼。
胡珉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她和企业导师合作经验,她提到为了开展一门新的课程,企业导师们主动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坚持每个月召开会议。她还感谢所有的企业导师不求回报、尽心尽力的给予学生指导。“正因为有这样专业的导师,良好的平台,前景就会越来越好。此外,胡珉老师强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悉尼工商学院为依托,已经成为学校和企业沟通的纽带,带动深度的科研,更是拆除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那道墙”。近10年的时光过去了,我院研究生规模在扩展,企业在蓬勃发展,学生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变得更加出色,企业变得更加出色,都成为了领域内的领军者。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力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实现有实践性的、有创新性的新的变革。
2017级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吴秉键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代表,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学习历程。学院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下,渐渐学会了“来回思考、反复思考、独立思考”;有一次,他的项目进展遇到瓶颈,是在两位导师的帮助下,才让项目得以迅速顺利开展。他不仅有来自校内导师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获得很多企业老师给出的宝贵建议,从实际角度帮助自己了解学术的创新性!
牛津仪器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张鹏老师,先后指导过多位悉尼工商学院的中国学生、外国留学生。张老师非常认可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向我们提出了三个“世界一流”。第一,双导师制,有助于学生多样化、多面的发展,是“世界一流”的培养模式;第二,培养“世界一流”国际人才。中国人即聪明又勤奋,人均效率高,管理效率高,学习效率高,远超欧洲,我们需要各方面的导师,培养国际人才;第三,我们有“世界一流”的管理理念:既要高效率,又要踏实、实在的实施。张老师指出,我们一定可以“弯道超车”,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校。

接下来,会议针对“校企合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展开专题研讨。刘焱老师率先对各位企业导师进行了提问,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学生感到困惑,作为老师,该对研究生如何引导;企业导师们指出,人工智能只能给出刻板的标准,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但是法律、财务、业务、it都是一个高端的工种;不管是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重要的是,永远都是具体的运用和背后的原理。
随后,方慧老师邀请各位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和培养研究生的目标进行了探讨,周志华老师认为,学生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学生需要主动,但在教育的形式上,更需要相互主动;臧东东老师还指出,学生分为三类“应付完成”、“努力完成了,但还是不符合要求”、“学习后,完成的很好”,不同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发展情况;施永泉老师希望,学生更需要明白“提问的力量”;费晓峰老师和张智宇老师都指出,学生需要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和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孙毅老师认为,“500强的实习经验是非常可贵的”,学生要校企互动、利用好社会资源;陈志军强调,“证书不代表一切,学习到思考到进步”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孙力文老师、吕勇老师、潘晓元老师、徐皓老师都提出学生需要“珍惜机会”、需要“全力以赴”,最终才能成为“社会、市场所需的人才”;张鹏老师则强调了学校该如何加强三个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情商、跨界学习能力的培训。
最后,吕康娟老师对企业导师百忙之中来参加此次研讨会表示感谢,过去9年中,大家共同成长,走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正是有了企业导师的支持,悉尼工商学院才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同时丰富了导师资源,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实践机会。先进的双导师制度,“顶天+立地”的培养理念,鼓励学院和导师培养学生要有超凡的思想,但同样也要有踏实的根基,Education is the DNA of 真正的企业家。再次感谢大家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希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平台,我们可以共同成长,创造更多的价值。

附:与会企业导师名单:
上海隧道股份上海建元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经理 施永泉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范海平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费晓峰
牛津仪器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悉尼工商学院客座教授张鹏
中国银行上海宝山支行副行长张智宇
上海为众永光会计师事务所主任涂武根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总会计师陈志军
上汽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潘晓元
上海市商业会计学会会长吕勇
上海顾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志华
通用实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皓
上海龙锦东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力文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李国范
安永商业资讯服务合伙人孙毅
国元证券上海分公司营销管理中心经理臧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