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在308会议室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暨主题党日活动。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魏宏、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沈艺、党委副书记徐义圣出席本次活动,社会学院研究生党员、学生骨干及入党积极分子等五十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由辅导员回胜男主持。
活动中魏宏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研究生同学们要学习先辈们对于国家的赤子之心,用实际行动将爱国精神融入到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去爱自己的班级、学院、学校、国家,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沈艺从一二•九运动和上海大学九十高龄陈伯时教授个人事迹出发,讲述了出生在战争年代的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自己的青春,履行了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当今出生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应该传承和发扬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权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成为有大局观意识的学生党员。
接着,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徐义圣以《青年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为题,为在座的师生回顾了一二·九运动历史背景,他指出,正因为中国拥有一批又一批这样甘愿将生命和青春奉献给祖国的青年人,才有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希望青年人能够继往开来,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和使命,不负青春韶华。随后,徐义圣分享了革命烈士栗政通的感人家书和英勇的革命事迹。
社会学院各研究生党支部代表进行了红色家书的诵读与分享。18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刘珍妮分享了何叔衡的家书,纸短情长的三封家书承载了其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殷殷嘱托。18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许琳琳在分享中说道刘愿庵英勇就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中仍然在反省自己的工作,给组织提建议,这就是革命者信仰的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珍惜前人所铺之路,踏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18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程莫洋分享了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同志的爱情故事,书信中字里行间透露着革命时期双方对彼此的关爱和鼓励。17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张雪松分享了英烈彭雪枫在“三十三天反扫荡”中写给妻子林颖的信。信中写道“吾人事革命,生死本寻常”,其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无畏精神令人敬佩。17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林贻亮分享了何秉彝写给父亲的家书,并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号召同学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独立人格的有志青年。从何叔衡同志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到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相互扶持的爱情再到刘愿庵的绝笔家书。通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展现在眼前。他们的青春也璀璨的绽放过,拥有浓浓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灿烂的爱情。但在理想和信念面前,他们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为理想而奋斗。
最后,徐义圣为12月份入党学生颁发政治生日纪念贺卡。鼓励同学们牢记使命,不负韶华。一封封家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着民族精神,一二·九运动不仅承载着爱国运动的伟大历史,更加激励着我们社会学院广大学子要勇于承担厚重的历史责任,勇于担当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光荣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拼搏。
继往开来,学生党员有话说:
听过几位老师和同学的家书分享,我深受感动,不仅是因为当年革命志士的奉献精神,还有家书中本身传递的情感。不管是对待亲情,爱情还是家国情,都值得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习。
——18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袁媛
舍生取义,力争抗战胜利。
坚定信念,勇谱大义史诗。
红色家书,书写家国情怀。
亲情家园,维系亲情力量。
——18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郑丽玫
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抗日救亡的历史,更加激励我们在座党员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革命先烈用伟岸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一片天,我们更应该珍惜铭记,努力做一个有大爱有家国情怀的人。
——18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叶小翠
纪念一二·九运动,我们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记住这个日子,并且领会革命精神。周恩来邓颖超的革命家书在战争年代不仅仅是爱情的体现,更是对革命事业的一个诠释。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处理自己个人感情问题的同时要协调好与学业事业的关系。儿女情长不耽报国之志,努力的去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当代大学生。
——18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程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