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上海大学——大宁路街道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周年纪念总结会,在大宁健康智谷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徐旭,静安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凌惠康,校党委统战部长、教师工作部长曹为民,大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马建超,静安区民宗办副主任冒瑾辉,校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武装部长孟祥栋,校团委书记王江,大宁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司静,校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谭婷,校民族联秘书长、组织人事部组织处副处长卢吉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慧,街道办事处副调研员叶桦等领导出席活动。少数民族大学生代表、带教老师代表以及街道民族联成员约100余人参加仪式。会议由司静主持。
活动伊始,来自学校预科班和管理学院的民族学生代表表演了极具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舞蹈。活动通过短视频、历届挂职学生代表和带教老师代表发言等形式和环节,全面立体地回顾了“上海大学——大宁路街道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年的发展历程和在民族团结、民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冒瑾辉、王江、卢吉超、叶桦为第20批社会实践马来者不等4位优秀学生授奖。二十年前,初步探索,二十年后,再次出发。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曹为民、冒瑾辉、孟祥栋、朱慧共同为大宁德必易园等4家实践基地首批合作点揭牌,徐旭、凌惠康、曹为民、冒瑾辉共同发布基地新口号——不忘共建初心共育民族英才,开启基地新征程。
在总结发言环节,徐旭代表上海大学向多年来关心、指导基地发展和民族学生培养的领导、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上海大学正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区校协同育人”是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践行钱伟长老校长“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外”“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墙”教育思想和办学方针,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一项有效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依托区校合作基础,整合区校资源和力量,深化合作内涵,在建设民族学生校外“第二课堂”,构建校内外合作育人“第三圈”的基础上,互联互通、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共同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发展。
凌惠康肯定了区校在合作育人工作上的特色和亮点,并对基地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思想引领的做法表示了赞许。他希望,基地继续拓展实践载体,做深“育人”文章;深化教育引导,做实“引领”文章;当好桥梁纽带,做细“凝聚”文章,以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开阔的视野,不忘共建初心、继续紧密合作、共育民族英才,画出最大“同心圆”。
新时代,区校将不忘二十年共建初心,进一步整合、发挥区校资源优势,创新统一战线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为民族团结、人才培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统战智慧和统战力量。
延伸阅读:
1999年5月,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与大宁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起联手,尝试把大宁社区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和上海大学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迫切的社会实践需求“对接”,创新性地开展了“区校合作、联手育人”的新型民族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创立了“上海大学---大宁路街道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了上海市首个专门为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的社会实践载体。
每年,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民族联和团委在全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动员工作,采取自愿报名和面试选拔的方式,选派优秀来沪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宁路街道结合每位学生的专业背景、需求爱好和个人特长安排制定实践计划,并与学校反复讨论、调整,最终确定实践方案。实践过程中,街道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力求使实践内容和岗位设置,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20年来,实践基地先后为满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等27个民族206位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成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向社会汲取知识的“第二课堂”。
实践基地项目相继荣获上海市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上海市优秀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多项荣誉。新华社、光明日报、文汇报、青年报、静安报、区有线台等新闻媒体分别做了专题报道,市委统战部《统战专报》也作了相关报送。
未来,基地将依托静安区的优势和资源,打造功能更全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基地平台,将具有大宁特色的中部商务园区和互联网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的合作点。首批的合作园区和企业大宁德必易园、珠江创意中心、健康智谷、量子体育VSPN,将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企业参观、HR面对面、创业小课堂等服务项目,通过实践基地与合作点之间的“四维互动”,采用“集中实习”和“分组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包括党性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实践、创新创业等内容的全新实践基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