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伦理学术研究高层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 2018/12/19  投稿: 倪瑜    部门: 上海电影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影视创作与批评中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共同主办,电影叙事伦理学术研究高层论坛于12月16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顺利举办。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比较文学系张英进教授、华盛顿大学柏佑铭教授、海南大学张志扬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阳教授、西南大学传媒学院虞吉袁志忠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龙迪勇教授、四川大学传媒学院曹峻冰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上海市社联《上海思想界》许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王鸿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姜宇辉教授、上海大学的曾军教授、陈犀禾教授、程波教授、刘海波教授、张斌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电影叙事伦理批评;二是电影伦理批评;三是伦理转向的哲学之纬。”,旨在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当下电影的叙事伦理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叙事伦理的专业水平。

 

 

会议上,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教授和曲春景教授分别发表致辞,何小青认为,电影叙事伦理的讨论正当其时,不但对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影视教育和创作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推动作用。曲春景表示,叙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问题,而影视艺术又是重中之重,并希望各位专家能对叙事伦理问题、伦理批评问题、包括影视艺术中间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充分的讨论。

与会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了他们对于当前电影叙事伦理的看法。会议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陈阳教授从叙事动机与目标出发探讨了叙事伦理与日常伦理的聚合以及文化意义的生产,由此引出许多关于伦理、历史判断、人性以及相关电影话题的思考;虞姬教授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传奇叙事与伦理叙事的相关性,并且对电影《我不是药神》进行了最新的伦理阐释,从历史维度对电影叙事伦理进行研究;陈旭光教授在工业美学的维度上,引入了伦理建构的方式,谈到宗教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电影如何以梦幻的方式完成一个自我心理的期待;乔国强教授以多维阐释的可能性出发,讨论了叙事的形式与逻辑,以及关于伦理的相关问题;曲春景教授着重探讨了电影叙事伦理批评与伦理批评的区别,她从研究对象上指出两者的区别,伦理批评的对象是故事,而叙事伦理批评的对象是故事被怎样生产出来的,主创人员如何利用构图及镜头运动引导观众目光并实现其伦理控制。

第二单元,贾磊磊教授在学科的框架体系和定位方面进行了探讨,强调了电影伦理学的当下使命,并且通过具体的影片分析来强调这种使命的不可缺失性;张英进教授通过对纪录片的叙事伦理分析,为电影叙事学的视野又拓开了一条有别于剧情片的崭新的视域;曹峻冰教授比较分析了中美当代主流道德伦理电影叙事策略,梳理了当下中国主流电影的道德伦理状况;龙迪勇教授探讨了道德困境—从文学到电影,从跨文类的视角探讨叙事伦理的基本问题,特别肯定了曲春景老师从叙事形式入手研究其伦理价值的意义;程波教授关注“底层悲喜剧”的叙事伦理,从第六代导演,先锋电影这样的电影史的视野对电影叙事伦理进行讨论。

第三单元,陈犀禾教授认为中国电影的实践中电影伦理学至少分为三个层次:政治伦理、道德伦理、影响伦理,前两个层次涉及的是内容方面,后一个层次涉及的是叙事、形式、结构方面。他分析了伦理的主体、伦理表达、伦理主体的立场等问题;朱影教授以受众接受的角度为切入点来讨论电影叙事伦理问题,认为故事怎么讲,如何讲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看怎样和观众产生共鸣。许明教授主要讨论了中国式的审美与电影的大众叙事问题,总结出导演对现实的三个不匹配:一是创作与实际生活的不匹配,二是批评与创作的不匹配,三是思想与文化的不匹配。刘海波教授主要通过对比电影《江湖儿女》和《影》中古典精神,认为前者是导演致敬巴尔扎克,体现了古典主义伦理的崩溃,后者则解构了古典精神。张斌教授讨论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伦理,从艺术表达,民族叙事和个人表达三者之间关系出发,用寻找主题解析万玛才旦的电影特点;王跃副教授认为谢晋导演在处置‘关于情节的结构原则’与‘影像化表演在场的形式原则’方面是电影叙事伦理创作的典范,其在关注西方现代叙事形态的同时,立足本土叙事经验,极其可贵。

第四单元,张志扬教授从一种文化根基的角度来提供一种如何对待电影学科以及具体的伦理学问题,概括了西方文化从“善即力量”开始的功利主义,中国向西方一百多年的学习,不应忘记向自己的文化资源汲取知识;姜宇辉教授探讨了触感电影与后人类主义,提出人—机对立乃至对抗→人—机之间的“相似”、“类比”→人—机之间的“感触”、“感染”→人—机之间的终极断裂;厉震林教授认为叙事是一种人生态度,从捍卫电影的环境保护,提到电影行业的道德危机以及电影业从业者的人格缺失的问题,袁智忠教授强调随着资本逻辑不断对电影的冲击,娱乐和教化二者的表述在影视创作中失衡,加之缺乏应有的伦理关照和个体信仰的长期缺失,带有“原罪”的商业艺术标准对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王鸿生教授提出临界叙事概念,认为现代的文明知识处在临界状态,认为在临界面上思考会触及到叙事伦理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

应特别指出的是,这个单元的讨论部分,华盛顿大学柏佑铭教授与海南大学张志扬教授以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王鸿生教授之间,就中西文化问题,发生了直接碰撞和比较激烈的对话。负责讨论的陈阳教授智慧回应平息了双方。主持人厉震林教授认为这种冲突状态接近于“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以前全盘西化,但还是要中国和西方结合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怎么中国化的问题。中西文化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杂交状态的。

会议最后,曲春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强调了这次会议对电影叙事伦理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叙亊伦理批评对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的重要作用。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们的发言及提出的观点极具理论意义和思考价值,会议代表对电影叙事种种现象的梳理和反思,将对电影叙事伦理方法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