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是冬季学期高年级研讨课“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的第四次课,本次课程是全校公开观摩课,由上海大学教务处主办,管理学院承办,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伟率多名青年教师、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和曹园园老师、文学院副院长倪兰及多名党员教师、来自经济学院等院系的课程思政试点课教师到教室观摩。管理学院马亮老师联合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季路德先生为大家呈现一堂生动的世博会项目管理专题研讨课:“主题,世博会的灵魂”。季路德先生曾担任上海市外经贸委研究室副主任、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兼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世博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作为一位资深的世博人,季老师将他丰富的阅历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这门课程的意义以及建立合适主题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深度思考,学会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
课程的开始,马老师介绍了本学期课程的脉络,回顾了前几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请出战略组的同学们展示了课后访谈嘉宾的部分成果,为进入“主题”打下了坚实的背景基础。接着,季老师从 “为什么”上这门课的三种动机谈起,提醒大家不要只做文化的消费者更要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思考上海世博的项目管理故事。在“是什么”问题上,季老师强调,项目不要预设前提,要思考这样做的深层次原因。关于“怎么做”,季老师将教与学分开阐述,通过鲁班石的故事启发大家学习应该是主动选择性装配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流水线装配,拓宽了同学们思维的广度,使得大家重新审视这门课程的意义。

“世博会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
季老师分享了他对上海世博会管理框架的总结思考,同样从上述三个点展开,“为什么”——是申办立项问题,明白举办世博会的意义何在很重要,世博会举行中所展示给观众的样子便是——“是什么”,“怎么做”——对于世博会来说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其中包括沟通推介、软件策划、硬件建设、运营准备,同时也要考虑管理、经济、法律、社会及文化、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丰富的图表、庞大的信息量、清晰的思维导图,一个个观点通过季老师严谨细致的阐述和旁征博引的讲述不断引起现场师生的强烈共鸣,马老师和季老师还不时与同学们互动,学生体验到了世博人展示办博经历背后的情怀和见解。

“主题决定个性,主题创造灵魂”
在为大家梳理出了整体框架之后,季老师接着向大家深度解读了上海世博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一主题是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呈现在世人面前。季老师提到世博会主题演绎工作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才最终完成,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独创性、普遍性的主题背后所蕴含的国际思考和中华智慧,季老师还说:“主题决定世博会的‘个性’,主题决定世博会是否成功、精彩、难忘”,可见主题对于一个项目的重要性之大,影响力之大,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也印证了一个合适的主题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课后,管理学院辅导员孙菱老师也为季老师赠送了亲手创作的简笔画,感谢季老师作出精彩分享。

知行合一,活学活用,共话世博发展
在季老师分享结束之后,本学期课程主题组的四位同学展示了团队课余时间到世博会博物馆参访的故事,他们从青年大学生的视角向博物馆提出了一些建议。马老师邀请世博会博物馆的郁镇宇副馆长亲临课堂并作出回应。他从博物馆管理的角度与学生热烈互动,邀请大家到多世博会博物馆参观,希望学生们知行合一,增强才干。


聚焦实例,不断创新,专业课程思政魅力不断涌现
本次课程是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管理管理与实务”高年级研讨课在冬季学期的第四次课。课程自启动以来不断创新,本轮课程以上海世博会这一经典项目为案例,同学们模拟分组讨论,教务处与管理学院联合,校内外专家资源联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邀请世博管理者进课堂与师生共同研讨世博会项目的申办、战略、资金、主题、规划、法律、活动、论坛等系列管理问题,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在课后评价中,郭宇诚同学说:“这样一个会不断改变、创新的课堂,我相信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也很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杨敏敏同学说:“上海世博会不仅仅是世界盛会,它还是中国向世界证明我们国人强大的机会。它的成功包含了全民的努力,让我们骄傲,当中每一个关于项目管理的细节都值得我们学习”。贾皓宇同学感叹道:“将成果分享给世界,用展览吸引人深思,用畅想寄语明天,正是世博会这样一个伟大的契机,让中国人民的信心得以鼓舞,让上海城市的形象得以提升。吕晓妍同学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需要从世博中学习到世博工作者的‘匠人精神’,只有‘匠心’才能做出跨时代意义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