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上午,上海大学“量子信息与智能哲学”工作坊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原学科、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组《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研究》、上海大学定量生命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联合主办,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承办。本次工作坊特邀牛津大学哲学本科出身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 James Leggett)教授和具有哲学兴趣和造诣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哲学专家出席。
上午9:00,工作坊开幕式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楼102举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伟平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旭致欢迎辞,他认为正是上海大学坚持“科学”和“艺术”兼备、“文学”和“技术”并重的办学理念促成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哲学和科学的对话增进两个领域专家的深度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为广大学生提供体验和深入了解哲学和科学一体化发展的机会,对当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当具有重要价值。随后,徐书记重点介绍了安东尼·莱格特教授并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式结束后,工作坊活动正式开始。作为开场好戏,安东尼·莱格特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我们的日常世界确实遵从量子力学规律吗?》。由于报告吸引了全校近200名师生,所以工作坊活动移至J楼103继续进行。莱格特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和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教授,主要从事超导超流体领域的研究,因其在超流体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莱格特教授还被授予多项荣誉以及科学奖项:如2002/200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1992年保罗• 狄拉克奖章、198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5年麦克斯韦奖等。他因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称号。
在报告中,莱格特教授认为,在描述自然界微观水平上的现象方面,量子力学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大多数物理学家相信,至少在原则上,它是关于世界的完整描述,当然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世界。可是,这样一种直接外推的观点,会指向一个严重问题:在一定场合,这样一个理论对现象的最合理理解是一种不确定性:如果不做“观测”的话,一个完成过程的结果是未定的。在量子力学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这样的问题被认为是“纯哲学的”,其在实验上带来的一些推测不可能被检验。进而,莱格特教授指出,尽管量子力学以全新的视角让人们加深了对生物系统和整个宇宙的理解,但学者们针对这门学科诸多核心的问题仍存在不同观点,尤其是量子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宏观世界中的应用。以此为出发点,莱格特教授深入解析了概率的幅度、双缝实验、量子力学与宏观力的联系、薛定谔的猫、平行世界等量子力学理论。
报告结束后,莱格特教授还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问答交流。他在解答“关于K值更多的细节”、“因果规律的普遍性”等问题时,深入阐述了量子力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自己的观点。大家纷纷表示,听了莱格特教授的报告后,对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获益匪浅。(生蕾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