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传承,他们以青春的名义在这片热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发布日期: 2019/08/08  投稿: 夏明帅    部门: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浏览次数:    返回

这个暑假,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上海大学研究生们不惧炎炎灼夏,前往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知行合一、学思践悟、奉献社会,以实际行动献礼祖国七十周年华诞。

在48个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有一个特别的团队自2013年夏天开始,连续7年“如约”奔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开展社会实践,时至今日,已过去整整七个年头。七年来,一批又一批上大学子每逢假期必跨海越江,来到如东、走进如东、调研如东,在这片热土上贡献青春、挥洒汗水,收获成长。

七年,会发生什么?是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是校友“洄流”如东、心系母校;

是学子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是校地紧密合作,硕果累累。

“洄流”如东,缘起上大学子的家校情结

上海大学和如东县结缘是由我校2012届文学院校友、现任南通市就业服务办副处长徐海峰牵线而来,2013年夏天,两方正式共建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校地合作由此拉开帷幕,七年合作,亲密无间、情深意厚。作为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走出来的学子,徐海峰于2009年到上海大学文学院就读研究生,2012年毕业后,作为江苏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的他回到家乡如东县工作,从家乡牵出一条线,这条线一头连着如东,一头连着母校上海大学,校地合作项目就此开始,这一坚持就是7年。 

在上海大学读研期间,徐海峰担任校研究生联合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副书记。2011年,他创作了我校首部原创红色校史话剧“红色学府”,在全校引起不小的反响。上大丰富的人才培养平台最大程度挖掘了他的潜能,也奠定了他未来发展的方向。毕业后,他选择做一名基层选调生,到家乡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身价值,用所学建设、回报家乡。

谈及促成这次校地合作的初衷,徐海峰仍记忆犹新。2011年暑假,他曾作为上海大学研究生赴江西省萍乡市暑期实践团的队长,带队在这片革命老区开展了以“重走红色燎原路、高歌践行一二五”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团中央、上海市团市委均进行了报道,并被评为全国重点项目。这次难忘的经历使他切身感受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重要意义。回到家乡工作后,他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他发现基层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去贡献才智,深厚的家乡和母校情结,促使他推动上海大学研究生如东社会实践基地的共建,他希望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让更多母校学子来到他的家乡,为如东的宣传和发展注入青年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从项目到平台,细数七年实践的变与不变

七年间,7支队伍累计100余名研究生先后走进如东、感悟如东、宣传如东、代言如东,细数七年来的社会实践历程,活动主题每年都有变化,但一批批上大学子投身实践,奉献社会的初心始终如一。

七年来,实践项目主题紧扣时代和如东发展需求而不断作调整,青春、爱国、梦想、改革、创业、人文和红色文化融入实践之中。2013年“青春中国行,梦想驻我心”,实践团队完成了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中小企业投资和新刑诉法实施的相关调研工作,形成了详实的社会实践报告;2014年“聚青春梦想,勇为改革先锋”,实践团队聚焦“黄海旅游胜地”这一如东名片,对栟茶古镇的旅游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制作了《栟茶美食展示简册》,助力如东旅游业的宣传工作;2015年“激扬青春中国梦 铸就理想青年行”,尽管遭遇台风恶劣天气的影响,实践团队还是用一部精彩专业的微电影《迴流》交上了实践的完美答卷;2016年“激扬青春中国梦 创业理想如东行”,实践团队走进如东各镇区,对各镇区的一二三产业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调研,结合各镇区特点绘制了如东整体的旅游地图,并形成了全面的调研报告,制作了成果手册;2017年“激扬青春中国梦,扶海越江如东行”,实践团队完成了“跨江融合·对接上海”课题调研、“青年之家”布置设计、“公益跑”迷你马拉松活动策划等;2018年 “智汇青春如东行,筑梦人文新生态”,实践团队围绕“如东县旅游业发展构想之品牌运营,打造如东特色旅游”课题,为如东旅游业的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出谋划策,并为“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新店镇,完成了墙体彩绘与宣传片拍摄。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正值五四运动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7月15日上海大学研究生以“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使命再塑红色文化”为主题,再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13名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对如东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调研与创新研究,深入走访了如东县的各个乡镇以及乡镇的红色文化地点,包括曹埠镇(如东第一党支部纪念室)、马塘镇(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河口镇(耙齿凌烈士陵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苏中反“清乡”斗争纪念馆)、大豫镇(大豫镇革命烈士纪念馆)、栟茶镇(正中旅社);参观学习了基层党建示范点(马西村公共服务中心)和党建示范企业,最终完成了“四个一”实践成果:一本成果手册;一份如东红色文化基地手绘地图;一个红色文化基地视频以及一套红色文化基地明信片,为如东传统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红色精神的传承贡献了青春智慧。

 




 

学思践悟,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接续挥洒青春和智慧

回溯七年实践时光,一年又一年上大学子的青春与梦想在如东绽放,总有些难忘的人与事留在心间。

孙艺萍是13年实践团队队长,回忆起七年前的实践经历,她记忆犹新。当时一同参与实践还有清华大学的三名研究生,两校同学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工作中互相探讨。一次清华大学一位队员突发肠胃炎,上大的几位队员陪他深夜挂点滴,悉心照顾,这也让两个学校的队员在短短的时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工作中,每个队员都在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学习,并努力做好手头工作,每天晚上大家都会分享工作经历,互相探讨。总结会之前,实践队员为了将最好的实践成果展现出来,白天上班,晚上通宵,周末外出调研,走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后形成了三篇调研报告(《如东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研》《如东县政法委关于新刑诉法实施调研》《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调研》),并拍摄一个视频《实践,我们在路上》,第一年社会实践的成果受到了当地的一致好评。

 

 

张汉梁是2015年拍摄如东微电影《洄流》的导演,这部视频讲述如东学子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建设家乡的故事,累计点击量10万+,引发了众多如东籍学子的共鸣,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回想起5年前的那个夏天,在和当地交流之后,他了解到如东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会选择在大城市发展,而如东则希望年轻人能回来建设家乡。张汉梁立即觉得这个现实问题是个很好的契合点,团队成员一拍即合,决定自编自导自演这部如东青年“洄流”建设家乡的故事。

这部视频的拍摄历经了不少考验,张汉梁现在回味起来还记忆深刻,尽管遇到了拍摄器材和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台风突袭恶劣天气等困难,但团队每一位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迎难而上,“这种坚定的力量来自骨子里上大人的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我们都希望能实实在在地为如东做些事情,能够让多一点人了解它的美和它的好“。

 

 

2019年的实践队员姜晗,谈起刚刚结束的实践,依旧心潮澎湃,甚至为如东实践深情作诗一首:

不忘初心传基因,牢记使命塑文化。

人杰地灵风景美,秀美如东故事多。

上大学子再出征,革命事迹娓娓话。

第一党支大事件,扎根农村办实事。

苏中延安马塘镇,浩气长存魂永铸。

气壮山河耙齿凌,如东白刃创大捷。

正中客栈红堡垒,一颗红心向革命。

东进路旁八鲜行,龙王庙守望海墩。

沧海桑田围垦史,人民群众真英雄。

万众一心反清乡,薪火相传续华章。

铮铮铁流筑忠魂,革命烈士永不朽。

吾辈莫负青春志,建功立业新时代。

 

遇践未来,初心不忘续写校地合作新篇章

七年的实践,实践团队发挥新时代青年的良好品质,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将汗水挥洒在如东的大地。他们深入基层调研,提供智力支持;智汇青年交流,携手公益运动;手绘秀丽如东,展现如东风采。他们将其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当地城市发展建设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助推如东县发展的转型跨越。累计完成了12篇社会实践报告、3部视频记录、6份调研报告、6份成果手册、3份手绘地图、3面墙体彩绘等40项丰硕成果,在上大以及当地都引起广泛关注。共青团如东县委书记孙玉来对此赞扬道:“七年来,同学们为如东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青春、挥洒汗水。七年来,我们与上大的合作不断拓展,与上大的情谊不断升温。”

 

 

在今年如东县举办的“青春献家乡、建功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的出征仪式上,上海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王国建谈及这七年的校地合作,感慨颇深:“七年来,一百多名上海大学研究生在如东这片热土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源于如东为广大学子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搭建的广阔平台。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同学要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并能学以致用、服务如东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是挥洒青春汗水的历程,在这里,他们同甘共苦,增友添谊;他们走街串巷,感受乡情;他们实践摸索,知行合一。七年如一,矢志不移,是无数人的坚持、参与、付出,才将上海大学和如东的情谊紧密结合在一起。遇践未来,相信双方会不断续写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上大学子一直“践”行在路上。

为梦奔跑,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