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由我校承办的2019年上海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圆满落幕。此次培训共有来自上海市22所高校和河北科技大学共计71名辅导员参加,学员们在为期四天的时间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专题开展了系统的集中学习和互动交流。
本专题旨在通过集中、系统、深入地培训,使高校辅导员开阔视野,突破思维定势,增强提升自身思政教育研究能力意识和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全面地发展,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海大学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结合多年的培训经验,在培训师资、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参加开班仪式,并对学员如何提升思政研究能力提出希望和建议,希望各位辅导员在工作证站位要高、思想要新、落地要实,努力将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训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带着学员们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代际差异,文化特点,让大家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对思政研究展开思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邱柏生教授关于《辅导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的阐述,从如何思考切入研究,深入浅出的为学员们厘清课题研究的要素与关系,指导大家从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中寻找普遍的规律。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通过协同育人的背景、协同育人基本要求、协同育人的推进来阐述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卢天琳教授给大家介绍关于高校思研工作的情况,为大家以后申报各类市级课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上海市教委法规处处长王磊讲的《高校教育法制工作漫谈》从个人体会以及工作中的思考和学员们交流了高校教育法制工作的经验,讲座,幽默诙谐却又给人很大启发。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工部(研工部)、学生处部长陶思亮则以他多年的一线思政工作经验为载体,结合政策导向给大家带来了丰富的选题方向,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带着研究的眼光做好思想引领工作。而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齐爱军教授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构建与发展。专家们的讲课纵观时局、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内容科学、深刻、丰富,为大家科研工作明确了方向,指明了方法。除专题报告外,主办方还精心安排了沙龙分享、素质拓展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在沙龙环节,我校四位思政副教授马成瑶、孙琦琰、许静和陶志欢与学员们深入探讨了辅导员的科研困惑,并将各自的科研经验分享给学员们。此外,我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季文泽、潘歆带领的团队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有趣的活动设计,增进了学员们的彼此认识和了解,提升了培训效果。
结业典礼上,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员代表们进行了培训感受的交流分享,代表们结合此次培训的内容,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分享工作经验、交流未来开展辅导员工作的规划。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汤琳夏代表培训基地进行了总结,她感谢学员的支持与配合,期望各位辅导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将培训中的收获及时转化、科学应用。
上海大学自2005年成为首批获批的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以来,已经为50多所高校的1700余名学员提供大学生主题教育和思政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为上海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