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 让学科充分反哺人才培养 ——文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及教学研讨会

发布日期: 2019/11/29  投稿: 郑丽    部门: 文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继2014年上海大学首开“大国方略”课程,2017年获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校,2019年获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校,点上开花已成院系面上结果。

11月27日上午,上海大学文学院在206会议室举办“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及教学研讨会,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文学院党委书记吴仲钢,中文系、历史系30名教师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文学院副院长倪兰主持。



文学院党委书记吴仲钢首先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明确指示与要求,广大教师要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在播放了文学院5门在线精品课程的宣传片后,倪兰副院长介绍了此次研讨会召开的政策背景,这是在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下,上海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的组织与实施,目标就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倪兰副院长对将要开展的“双万计划”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进行了动员,期待更多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中来,共同交流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这项重要工作。



目前文学院已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8则、在线课程5门等,作为领航学院,文学院还积极申报领航团队和16门领航课程。一批文史大家领衔和青年新锐主动参与。



文学院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鲁迅精读》主讲人、中文系孙晓忠教授做了主题为“悠然见南山:回归文道合一的时代”的主旨发言,介绍了自己在课程设计、内容安排等方面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说明了思政和专业授课其实是一个统一而非机械的结合,关键还是在于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比如鲁迅这一代知识分子弃医从文的时代选择是为了民族的急迫需要,结合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年轻时的求学经历,进一步说明,弃医从文不能抽象地理解为“文”比“理工”好,而是如钱伟长所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专业和国家需要联系起来。教师要努力用热心和热情吸引学生,用灵活投入的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生动自然、水到渠成。



文学院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主讲人、历史系陈德军副教授的主旨发言主题为“用真实的历史驱散思想的迷雾:以抗日战争的讲授为例”,介绍了自己在课程思政讲授内容与方式设计上的三点感悟:以心动心、化整为零、有的放矢。陈老师以1942年11月蒋介石日记、徐永昌日记(1938-1940节选)、《中共党史专题研究》课程目录的设计、抗日战争与1949年中共革命的胜利等知识点的讲解为具体案例,分享了自己将专业教学与思政相融合过程中的思考和做法,将专业研究与课程思政互补,收获了不少心得和感悟。



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顾晓英对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的政策进行解读,强调了“双万课程”的申报需要关注的几大要点。她结合“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团队改革创新历程,分享了 “项链模式”和课程思政“金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及上大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校和领航校经验。她围绕课程思政内涵、定位、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以及与学科课程的对接等方面,就广大老师们最关心的“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做了交流。她还从课程设计到内容策划、从课程目标设定到教学方法与考评、从丰富的教研成果产出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的立体化管理育人思路等方面作了指导。她指出,做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理论、历史、现实和国际视野,挖掘思政内涵,重视反馈机制和教学效果等。她希望文学院能发挥领航学院作用,选择突破点、竖好标杆团队、建好品牌课,将重大课题的学术内蕴和价值引导深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交流研讨环节中,中文系教授尹楚兵表示参加此次研讨会收获颇丰,以前或多或少对课程思政存在一定不解,经过此番交流和研讨大大转变了观念。



中文系教授谭旭东分享了多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青年教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顾晓英副处长一一回应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解答了老师们在课程设计、课程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大家纷纷表示,通过研讨交流更深入地理解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并非两张皮,其实是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反馈、作业考试的布置等多种方式,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渠道,找到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植入点,从“以情感人”到“思想激发”,通过有效渗透更好地展示学生的获得感,进一步呈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文学院的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未来文学院也将更加积极地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中共同成长。(供稿:聂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