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宅家作科研”,上海大学写作中心从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针对学生在各类论文写作中必经的思考部分,开展“论文写作思考力培训”系列空中讲座,致力于教授学生论文写作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以不变应万变”,从根本上提升上大学子的学术科研写作的能力。2020年3月21日上午,“论文写作思考力培训”第一辑——“如何思考论文选题”空中讲座圆满举行,两场共计最高参与人次达303人,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

为保证空中讲座的效果、办一场有意义的活动,上海大学写作中心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充分的调研。一是切中学生需求。上海大学写作中心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宗旨,“与学生走得更近”,基于学生在各类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持续伴随的痛点,特推出“论文写作思考力培训”活动;并基于前期的活动回访,将“论文写作思考力培训活动”暂划分为文理科两大类,以进行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利用网络问卷。本场活动前期搜集了212份“论文选题卡在哪儿”有效问卷(截至2020年3月16日),了解到了学生们对于该讲座专题的具体困惑,使主讲老师对学生需求有更好的把握、主讲内容也更“贴心”。三是延长互动时间。为调动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发问能力,本场活动特别留出了30分钟的师生互动环节,出于网络的隐蔽性、文字的明晰度等,学生提问十分积极。四是联动各方资源。本场活动在研究生院和各学院的支持下,高效地推开了宣传、调研了需求;在校信息办的帮助下,实现了zoom空间从容纳100人升级到500人,惠及了更多想要参与的学生。

本次“如何思考论文选题”讲座离不开两位主讲老师的热情支持和认真备课。理科主讲人刘云启老师(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在开讲“如何思考论文选题”之初强调,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首先是要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换,从考试考高分、答案做全对到自主创作的思维转换。对于理科选题问题,刘老师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课题组科研,包括在组会上多听多问;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调动知识和激发想法;参加文献研讨,建立知识系统;多与导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交流想法。此外,刘老师还分享了文献搜索、文献阅读、英语论文写作等经验。文科主讲人周思老师(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青年东方学者)首先回溯了基本问题,带领我们思考“为什么要做论文”——“论文不仅仅是观点的表达,同时也是对如何表达观点的训练”。文科论文的写作同样也是在进行一项“实验”,需要整体的设计把握。一项研究至少需要包括研究的问题、动机、适合的方法、数据资料和有力的分析。随后,周老师以漫画、逻辑图、表格等,生动地介绍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演绎和归纳思维,以及探索性的、解释性的、描述性的研究设计。关于文科选题问题,周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三二一”原则、“自上而下”或“跟从”的思路、选题质量控制的趣味方法。

整体而言,学生们对本次空中讲座反应也十分良好。第一,学生参与人数多。同学们表示,空中讲座的时间地点更加灵活、不受拘束,比以前更加方便、可选择了。第二,学生提问积极。一方面,网络交流中的匿名性使同学们更加放得开;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上可以多方同时发送文字,某位同学的提问并不耽误其他同学的发言,师生互动效率更高。第三,学生的文字充满了感谢。在网络平台上,同学们通过文字,直接表达了对老师、主办方的感谢,不像以往面对面的羞涩于口。这也使得老师和主办方能够更加直接接收到反馈。第四,学生满意度高。根据回访问卷,持“比较满意”态度的学生占42.59%,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学生占48.15%。
上海大学写作中心“论文写作思考力培训”第一辑——“如何思考论文选题”空中讲座率先将学术类讲座搬到线上,极大地满足了同学们“停课不停学”的热情。此外,上海大学写作中心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将本场空中讲座视频发布到B站等平台,展现了上海大学优秀老师的风采、上海大学师生互动的融洽画面,以及上海大学领先建设的写作中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