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新冠病毒来袭,如蝴蝶效应般席卷全球,给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在这个特殊时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海大学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近日,上海大学心理委员培育工作室和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举办以“疫情无情,心理有情”为主题的线上心理委员沙龙,邀请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赴法学生辅导员、资深心理咨询师孔卫平老师,在新闻传播学院德育空中课堂为大家带来专题讲座,各班心理委员在会上进行了工作交流分享。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许静、上海大学心理委员培育工作室成员、新闻传播学院学工团队辅导员代表,和各班心理委员参加活动。本次沙龙活动由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学院学生心理工作负责人郝秋华主持。
做一个温情而有力量的心理委员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对于高校心理咨询的起步,心理委员还是个新生事物。心理委员制度产生的背景便是高校心理三级网络工作体制。2004至2005年间,上海大学班级心理委员应运而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三级网络中的心理委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自心理委员制度建立以来,新闻传播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目前本科16个班级都配备了心理委员,由心理工作负责老师统一指导和管理,负责班级日常心理健康工作。

沙龙上,有着十多年学生心理工作经验,并在上海某专科医院进行心理咨询临床实习的孔卫平老师就“如何成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心理委员”与大家做了分享。她从“心理委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心理委员如何开展日常工作”,以及“疫情期间心理委员可以做些什么”等话题角度切入,结合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特点,详细阐述了心理委员的义务和责任及其重要意义。她认为,疫情期间,同学相较平时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委员应该及时观察、主动沟通,多利用现代社交平台关心同学,学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缓解同学们的焦虑和不安,遇到棘手问题主动向老师反馈以便得到更及时专业的帮助。
班级心理工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班级心理工作是基础,是保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艺术与科技班虽然成立不久,但一直十分重视班级心理工作并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沙龙上,19级艺科班心理委员孙辰祥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班级心理工作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他介绍到,疫情期间,自己通过线上主题班会和同学们分享官方信息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对相关文章的观点进行提炼,有针对性地、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讲解心理知识,并通过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向大家介绍缓解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活动尾声,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许静作了总结发言。她十分感谢各位心理委员同学的热情和积极参与,她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正能量,带动班级的同学们一起进步,增强班级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大家在润物细无声中体会到关爱和支持,各方共同推进班级的心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