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上海大学文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召开了“新文科建设与大学创意写作丛书研讨会”。研讨会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事业部总部大楼一楼会议室召开。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主任孔全会,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倪兰,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葛红兵教授,丛书主要撰写人员张永禄、许道军、汪雨萌、谢尚发、高尔雅、高翔,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副主任刘自挥,首席编辑周俊华、张晶晶,编辑宇文晓健、朱争争、石俊龙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许道军主持。

会议伊始,孔全会主任介绍了上海事业部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出版思路,倪兰副院长介绍了文学院相关特色课程以及新课改的构想。
紧接着,丛书主编葛红兵教授发言指出,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创意写作将会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他回顾了“大学创意写作丛书”的来龙去脉,早在3年前这套丛书就开始酝酿了,而今推出这套丛书的四个条件也已具备:第一,创意写作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已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大量经验,推出一套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创意写作教材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二,人才储备与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推进。完备的人才支持下,“大学创意写作丛书”的写作质量就有了保证。第三,创意写作教材的市场已经成熟。随着各大高校创意写作专业的开设,教材的需求量极大。不仅如此,此类教材的社会需求量也很大,使得创意写作不仅担负起高校教育的重任,也将社会创意写作的普及任务承担起来。第四,“大学创意写作丛书”是一套成长的书,发展的书,难免会粗糙、有瑕疵,但是它意味着一种更好的前进方向正在形成,它的出版也呼吁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广开言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开风气之先,勇于尝试,将会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为此,葛红兵教授提出这套丛书的基本目标设定:其一,与中小学创意写作教材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形成创意写作的知识体系。因此,丛书将更强调创意写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系统性知识的传授。其二,“大学创意写作丛书”在重视知识性的同时,也要强调理论性特色。这就要求每位撰写者都应具有“一家之言”的独特视角与观点,整个丛书的写作也是在个人观点的统领下进行知识谱系介绍的。其三,实践性是这一套教材的鲜明特征。注重技能实训、知识点梳理、思考题编排、阅读文献的罗列等,都是教材写作的重要指向。其四,要有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视野。本土的研究成果要掌握并借鉴进来,同时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要站在国际趋势的潮头,与国际最新进展对标,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意写作教材体系。

随后,教材的主撰人员汇报了相关书籍撰写的进展情况,与会人员就目录与大纲展开了热烈讨论。经过研讨会的反复探究,《新媒体写作》、《文案写作》、《创意写作史》、《非虚构写作》、《小说写作》、《创意写作管理学》、《散文写作》、《诗歌写作》、《网络文学写作》等9部教材确定了写作大纲、全书目录,这些教材预计将于2020年下半年起陆续推出。
会上,刘自挥副主任还就新文科与课程、教材建设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当下新文科与技术融合,从专业教育逐渐转向通识教育,因此教材编撰应有新技术的视野、通识课的眼光,适应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让学生直接创造成果,加强实训,提升大学金课建设能力。

据悉,“大学创意写作丛书”共计16种,写作班底由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组领衔,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各大高校创意写作的骨干老师倾情加入,预计2到3年内陆续出版。届时,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将会拥有一套集创新性、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特色的教材,相信这套教材也将会把中国创意写作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推向新的阶段。
疫情期间,高等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大学文学院仍然十分重视“大学创意写作丛书”的编撰情况,为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给这套丛书的撰写以巨大的信心。相信在上海大学文学院的指导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这套丛书的编撰和出版将进一步扩大文学院创意写作学科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