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举办《中国电影新变化与新发展》讲座

发布日期: 2020/10/22  投稿: 王超    部门: 上海电影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10月19日上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学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饶曙光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为师生们做了题为“中国电影新变化与新发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影视艺术系主任黄望莉教授主持。



疫情爆发至今,中国电影市场先后摁下了“暂停键”“启动键”“加速键”。饶曙光教授从两部“国庆档”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谈起。一方面,观众与影片有着高度共鸣;另一方面,话题热度拉动了两部电影的票房,但他认为“考虑到档期的特殊性,附带热议话题的高票房影片不一定创作质量高,也未必能够代表今后电影创作方向”。由此提出“增量影片在哪?能够推动电影市场常态化发展的影片又在哪?”

针对上述背景,饶曙光教授引入“共同体美学”观念体系,他将“中药”和“西药”比作东西方美学,认为“中国美学强调天人合一、以和为贵,而西方美学内含有区别的哲学”,“共同体美学”就是强调“联系”、强调“共通与共联”,即要求满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诉求。



由此,就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应“力求通过合作达到和谐,实现共同诉求与利益最大化”。首先,饶曙光教授再次以疫情期间高关注度热议话题“《囧妈》线上放映”为例反证了“传统电影院及其窗口期与线上网络发行要建立共同体”,从当下电影市场格局来看,有必要具备“电影+互联网”的思维,能否打通互联网公司和电影公司,是实现“1+1>2”成效的关键所在。其次,影史上历来注重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他详细阐述了七八十年代新时期的电影叙事与观众关系的演变,要想将观众代入到影片中,“创作者与观众则要建立共同体”。在讨论到影院与制片商、互联网公司、周边产品商等利益分配问题时,他指出要实时调整结构,在“电影产业内部上、中、下游建立共同体”。

对于从疫情中挺过来的电影公司而言,相对保守的电影人会集中创作小成本电影,长此以往确实也可为电影本身发展提供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意点,但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头部电影也不能丢,“商业大片与中小成本电影要建立共同体”。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人才,“电影产业、科研机构与教育机构要建立共同体”,真正培养出具备专业素养的高质量电影人,从而取得自己的电影体系和话语权。并在此基础上,巩固中国电影市场基本盘,扩大国际传播,“建立国内市场与国际传播共同体”,进而构建起华语电影的海外话语权。



最后,饶曙光教授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总结道,随着电影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进步,“技术赋能”放大了中国电影自身发展要求“升级换代”的内生动力,同时实现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渐近线的转变,还急需外在新力量参与创作与研究工作。(图文:王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