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文学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0/10/27  投稿: 顾笑笑    部门: 期刊社   浏览次数:    返回

10月23日下午,由上海大学国际部、上海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和科克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举办的爱尔兰文学研究论坛成功举办。上海大学国际部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刘义,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阚怀未,科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黄俊逸,科克大学驻上海办事处负责人黄海博,科克大学国际部阿米达·德拉加尔扎(Armida de la Garza)、艾玛·康诺利(Emma Connolly)等人出席。本次论坛特邀复旦大学戴从容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曹波教授、科克大学英语与数字人文学院的亚当·汉纳(Adam Hanna)博士和克莉奥娜·盖尔乔尔(ClÍona Ó Gallchoir)博士做主旨报告,上海大学曾桂娥教授主持开幕式。论坛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B站进行同步直播,参加者逾600人。



首先,曾桂娥教授对所有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并回顾了爱尔兰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随后,黄海博博士主持上半场的学术报告。汉纳博士介绍了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在英语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并梳理其生平和档案,对其作品中蕴含的北爱尔兰乡村文化主题和创作思想进行剖析,强调希尼在生前捐赠给爱尔兰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信件和手稿对于重新解读其作品和研究爱尔兰诗歌具有重要意义。盖尔乔尔博士则从历史和社会角度分析了爱尔兰女性写作的发展历程,以爱尔兰女作家埃文·博兰(Evan Boland)为例说明爱尔兰女性文学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在推动爱尔兰女性运动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中也起到积极作用,并重新界定了爱尔兰的文学地域。她还从历史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经典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成果在爱尔兰文学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目前对于玛丽·艾奇沃斯作品数字化为文学研究和批评带来的新方向。两位博士的发言展示了当下数字人文研究的路径与强大潜力。

论坛下半场由曾桂娥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戴从容教授提出中世纪手抄本《凯尔斯书》对研究后现代文学作品《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中世纪诗学具有关键作用,《凯尔斯书》对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宗教观和写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曹波教授以郭沫若的诗歌《晨安》和《胜利的死》为例,分析了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的爱尔兰印记,阐述了爱尔兰文艺复兴和独立战争对诗人本身及中国新诗歌诞生的独特意义。两位教授的报告展示了国内爱尔兰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随后,与会专家与参会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讨论。

此次论坛是上海大学国际及港澳台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计划的一部分,旨在进一步深化上海大学和科克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上海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将继续聚焦爱尔兰历史、文化、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外学者提供更多对话与合作的平台。(撰稿:王凤云、孟斯文;摄影:林华东、钱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