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党的领导、执政及建设理论与实践,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使命感。10月31日,以“百年大党:历史使命、领导制度及治理能力”为主题的第二届“政党治理·申城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绍学主持开幕式。论坛在“百年上大,红色传承”的纪录片中拉开序幕,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党校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段勇代表上海大学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他指出,1922年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国共合作创办的老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用以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机构。瞿秋白、邓中夏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上海大学办学治校,创办进步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撒播革命火种,燃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成就了当时“文有上大,武有黄浦”的佳话美誉,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天,站在百年建党的历史节点,聚集于具有深厚红色历史渊源的上海大学开展相关主题研讨,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贡献智慧力量特别有意义。
陈江生在致辞中表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推动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地,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为纪念建党百年,专家学者们齐聚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开展研讨,有助于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认识党的初心使命,把握党的领导制度,阐释党的治理能力,总结党的领导、执政及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望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发展。薛伟江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是国内独有的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4A级公益组织。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基金会的重要工作内容。
与会专家就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领导制度及治理能力等重要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王炳林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本身的领导制度。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制度的效能发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教授指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对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完善了组织建设的总体布局,丰富和拓展了党的路线体系,对于推动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陈麟辉研究员以陈云政治能力为主题,指出政治能力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坚定的信仰支撑、明确的人民立场和深刻的理论涵养,根本遵循是严明政治纪律,维护中央权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通过视频报告的方式,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认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格局,必须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制度性。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呈现革命建国、经济富国、治理强国三个阶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战略上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目标追求,构成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历程,必须以制度优势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复旦大学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郭定平教授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制度逻辑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政治文化的逻辑是讲正气、走正道、修正果,国家治理的逻辑是推进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表示,中国制度优势的前提是党的领导和国体。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优势把党的领导力转化为组织力,把制度机制转化到实践当中。通过群众路线将我们的组织制度运转起来,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贺东航认为,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百年互动历程是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通过党委制、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等逐步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李海青教授认为,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转化,首先需要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所体现的制度原则、理念为指导进行顶层设计,并更多征求基层意见,健全有效的效果反馈机制等方式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政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高立伟教授从百年建党视阈下党的建设学科发展角度,认为当前党建学科面临内在学理建制尚不成熟,外在社会建制蓬勃发展的“建制性张力”,必须通过“强内优外”的方式,促进党建学科走向专业化、正规化与科学化,达致“内盛外优”的效果。同济大学刘勇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长河里,同其它亚非拉国家一起推进人类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浪潮,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球治理中,以及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政党力量。
另外,来自北京、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高校的代表纷纷发言,共话百年大党的历史使命、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论坛。最后,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主持论坛闭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伟教授作会议总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致闭幕词。

据悉,“政党治理•申城论坛”是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由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发起,以政党治理为核心命题,探索政党建设规律、理论与实践,分享中国政党治理经验,推进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体系建构,为政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的学术交流平台。下一届将分设“高端圆桌论坛”和“青年学者论坛”。(撰稿:李媛;摄影:高雪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