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中文系成功举行2020年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 2020/12/16  投稿: 郑丽    部门: 文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12月13日,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举办“疫情防控形势下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020年中文系学术年会”。中文系50多位老师、博士后、博硕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上午9:00,开幕式在乐乎新楼思源厅举行,中文系副主任张萍主持开幕式。中文系主任黄景春教授首先做中文系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对抗击疫情形势下中文系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四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做了梳理。文学院党委书记吴仲钢同志对中文系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同时也指出中文学科发展面临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挑战,他鼓励大家化压力为动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上海大学文科处处长曾军教授则对中文学科的迎评估现状作了介绍,他系统回顾了学科评估工作一年多来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了今后中文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与方向。




集体合影后,年会进入主题发言阶段。黄景春教授主持主题发言。杨逢彬教授(线上)、刘旭光教授、张永禄教授、姚蓉教授先后从自己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出发展开交流。会上各位老师既介绍了他们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也展现了自己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思路,对疫情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做了深入讨论。




下午的讨论分两个专场进行,讨论主题分别为“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专场先后由丁治民、许道军主持,围绕新文科未来如何建设、如何应对新挑战、如何掌握国际话语权等话题展开讨论。在新文科建设方面,老师们认为中文专业既要往跨学科、应用型学科发展;也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中文学科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同时还要重视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的实践教学,使知识模块和实践模块紧密联系。在应对新时代文科建设挑战方面,则应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促进其向应用学科的转型;需面向“中国问题”,从本土经验和知识生产出发提炼新的话语结构,用本土方法解决本土问题,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知识产出、学生培养向多样化、学习化、个性化转变,积极应对新时代教育变革和当下疫情的挑战。在掌握国际话语权方面,要对接国家文化战略,与国际接轨,构建中国话语,创写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达中国精神。不仅要聚焦文化产业,培养创新创意型、应用型人才;也应对准国际前沿的交叉学科概念,顺应国际交叉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实现中文专业教育教学在新时代的转型成长。

“人才培养”专场则由王淑华、朱羽主持。老师们讨论了古代瘟疫及传统医学对瘟疫的治疗,东林党的慈善举措及其道德政治关怀。也有老师对今年疫情形势下教学的当下性、远程教学中的面容与伦理问题以及课外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积极交流。有的老师紧扣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提出要重新激活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特别是在学生培养问题上,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也要反思教师自身所授知识的有效性,要捕获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小组讨论阶段,老师们针对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纷纷建言献策,对做好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设想,对研究生教育拼盘课的授课效果提出改进途径和办法。整个会场讨论气氛热烈。

闭幕式由中文系教工支部书记谭旭东主持。凌锋、朱羽二位老师分别对“新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场的讨论情况做了总结汇报。钱文亮教授则对本次年会做学术总结。他认为本次年会不仅响应国家文化政策,深入探讨了新文科的建设路径,同时也兼具工作汇报会、学术专业研讨会、治学经验交流会和新年联谊会的功能。



中文系学术年会从2009年开始举行,除受疫情和其他突发事情影响外,一般每年举行一次,迄今已举办10届。在年会上中文系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反思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各位老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自己人才培养中的心得,提出未来一年的努力方向,已然成为中文系工作的一部分。今年的学术年会以“疫情防控”“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为关键词,大家在会上积极发言,为疫情形势下如何建设新文科、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讨论深入而富有成效,达到了会议的预期效果。(撰稿: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