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学生工作团队“汲史聚心”读书会第四期之“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故事与精神意蕴”举行

发布日期: 2021/03/23  投稿: 郑丽    部门: 文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文学院联合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于3月18日上午开展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党史故事与精神意蕴”专题读书会,这也是文学院学工团队“汲史聚心”读书会的第四期。读书会由上海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刘菁主持,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会岩、上海理工大学全国样板党支部——“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党支部书记刘长庚担任点评嘉宾,文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社会学院学生工作团队,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刘慧宽、李雪以及文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党员代表共同参会。

主题分享

上海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梁爽以《毛泽东诗词歌曲中的英雄气概与浪漫主义》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从历史发展阶段切入,将毛泽东诗歌词曲的创作流传情况作了分类,并重点介绍了《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她提到,毛泽东诗词歌曲中面对现实始终乐观向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仍影响深远。作为辅导员要善于把毛泽东诗词中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带到学生工作中,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海大学文学院留学生辅导员郭鸣分享的主题为《从<沁园春·雪>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她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出发进行了分享。郭鸣谈到,在学院发展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下,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更应该加强党史学习,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体验学习活动,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学生从多视角洞察中国,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青年。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张丽分享主题为《从<采桑子·重阳>中看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她首先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随后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解析,毛主席从大处着眼,从人生的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她认为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新时代学工人进行学习。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兼职辅导员刘文分享了阅读《沁园春·雪》的体会。他谈到,今天我们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山峰上,俯瞰历史的沧桑和世界的巨变,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既有燃烧的青春,美好的理想,追求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以及背后所依靠的强大的祖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会更有信心和实力发出同毛主席同样的感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交流讨论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乃琴认为本次读书会体现了文学院“以文会友”的专业和特色。她提到,文学院学工团队能够开展这样一个读书会,凝聚大家的思想和共识是值得学习的,希望未来也能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场所。她谈到,在建党百年之时能够重温伟人的诗词、思想、党史故事,将三者结合起来,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伟人鲜活的思想魅力,对青年人有很大的触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尚娅希望可以引入上大文学院的红色文化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赓续红色文化,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宗真真谈到,她对毛泽东在逆境中的精神状态很受启发,要在学生工作中不断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状态。

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袁铭提到要善于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汲取不断开拓的精神力量,追卓越、创一流,从强基固本、协同创新、提质增效等方面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争取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得更实、落得更细、落得更好。

嘉宾点评

上海理工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党支部书记刘长庚谈到,这些革命先辈的生命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情怀和追求,通过他们的诗词,不会“俱往”,他们的精神永远会通过他们的作品活在我们的心中。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会岩认为,这种联合开展读书会的形式非常有意义,可以凝聚思想,激发共鸣。同时,他从党史角度出发,详细回顾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过程和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他表示,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传承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革命乐观主义等精神,并将其应用到教学、管理、服务等日常工作中去,不断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读书会上,辅导员梁爽、郭鸣、张旭、唐传星、迪拉热共同朗诵了《沁园春·长沙》,刘文朗诵了《沁园春·雪》,谢宝歆进行二胡伴奏,袁铭现场书写了《卜算子·咏梅》。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刘慧宽、李雪介绍了“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撰稿:屈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