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宝山区政府联合宝武集团、上实集团共同发布吴淞创新城启动国际方案征集,将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规划理念,助力吴淞创新城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国际创新创意产业功能的集聚区。此次吴淞创新城国际方案征集共涵盖三大项目。第一项是不锈钢地区功能策划暨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第二项是中央钢铁公园及周边区域景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第三项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建筑方案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前期吴淞院区已确定选址于吴淞创新城内规划保留的型钢厂房旧址,该厂房整体长860米,最宽处宽120米,内部高度20米左右,征集方案将以文化引领、风貌保护、统筹发展为总体要求,结合美术学院发展愿景和功能需求,力求通过工业遗存的保护改造和活化利用,融入教育、文化、商业等功能,打造具有文化特色、艺术氛围和历史记忆的公共空间,形成集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开放无界的艺术地标。
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中省媒体对此次发布会进行了报道,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就美院院区建设、未来发展等问题答记者问。
新华社:将“美院”建在“钢厂”里
“工业遗存是宝贵的资源,融入工业美学的设计理念,锈迹斑斑的‘老古董’也能够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吴淞创新城”建设的项目之一,就是在不锈钢区域建设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大美院项目选址在上钢一厂型钢厂旧址。型钢厂房始建于1986年,全钢结构、恢弘开阔,具有典型的工业建筑风貌特征。“设计方案征集发出后,专家评审出4家设计单位,都是在教育建筑和文化建筑领域知名度较高的机构。接下来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一起进行方案评审。”曾成钢说。上大美院将建成“与上海城市相匹配的一流美术学院”,院城融合的开放式大学校区,计划容纳学生4000人,是上大美院主校区,支撑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化交流等办学功能,涵盖学院主要系部、艺术博物馆以及国际艺术教育联盟。该项目计划于6月30日开工,2024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师生入驻。与之配套的8条市政道路、18号轨交线等一批配套工程,力争同步投运。
文汇报:时尚美院嵌入工业遗存,交织融合成开放无界的艺术地标
工业遗存与大学美院,这一组合看似不搭,却是吴淞创新城今年的重磅项目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选址在宝武吴淞园内,其前身是型钢厂房旧址。根据安排,该院区计划今年6月底开工,首批师生将于2024年9月入驻。完工后,这一瞄准建成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将容纳4000名学生,成为上大美院的主校区。从艺术博物馆到国际艺术教育联盟,艺术体验将与工业美学在此撞出新火花。普通人看来,或许,这片上海最大的工业历史风貌保护街坊与“艺术”二字仍有差距。但在艺术家眼里,这儿却是难得的美学思维激荡场域。五年前,曾成钢初次来到宝武吴淞园,便被成片保存完好的年代感建筑所震撼。流淌过铁水的钢炉、工业风十足的厂房,都让他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片美学空间。从生产到生活,大学美院入驻工业遗存腹地,不仅为区域转型发展带来了汩汩活力,更为城市整体界面更新注入了独特美学思维。譬如,在道路配套方面,城市设计者已不止于有效畅通这一简单的基础功能,更期待能加载更多与大学美院整体风格相融的细部设计。作为上大美院吴淞院区的配套项目,横穿校区的铁山路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特别的是,这条马路沿途还将跨越蕰藻浜,水岸互动相融,塑造独一无二的街区风貌。(部分内容来源:新华社、文汇报、新民晚报 组稿:牛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