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基因——上海大学开展研究生辅导员“对话《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浸润式党课

发布日期: 2021/05/23  投稿: 匡可风    部门: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浏览次数:    返回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辅导员作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开展“追忆峥嵘岁月,赓续红色基因——上海大学研究生辅导员“对话《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浸润式党课,带领研究生辅导员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思政工作经验和养分,提高思政工作水平与引导教育能力。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席慧霞、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涛、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冯玉鑫、党校主管邓娜娜以及各院系研究生辅导员代表参加了本次浸润式党课。



党课设计用意深,处处蕴含巧心思

近日,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在各年龄层观众中圈粉无数,本次浸润式党课选择“对话《觉醒年代》中的新青年”作为活动主题,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更是饱含了深意。在《觉醒年代》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先后前往北京大学任教,他们的身份是“教师”,他们的使命是“启迪明智”,这正与我们现在研究生辅导员们的身份与使命不谋而合。本次浸润式党课旨在通过参观学习的方式,从当时的“新青年”身上学到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方法,从而指导我们当代的“新青年”更好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以抽签的形式将所有参与人员分为四组,用蕴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四人名字的组名进行命名,分别为“一枝独秀”组、“真理钊钊”组、“我心适然”组、“百年树人”组;驱车前往活动地点的路程中,四组成员通过党史知识问答、红歌歌名猜猜猜两个环节,重温了党史知识,整个活动的设计中蕴含了点点巧心思。



红色之旅探初心,重温誓词心澎湃

本次浸润式党课首站选在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南昌路100弄2号)。这里虽为陈独秀的故居,但它作为孕育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重量却远远不亚于任何一座历史重镇。在这里,老师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是如何诞生的;《新青年》杂志是在何种境况下艰难出版的……,参观结束后,在初心会堂里,全体成员共同郑重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再一次碰撞当初那颗入党的初心。



第二站来到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这里,老师们对中共二大这次会议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第三站前往上海鲁迅纪念馆,在自学参观的同时,活动筹备组精心策划了馆内“解密红色基因”活动,通过事先拍摄好的馆内藏品文件中的零星内容,提供相关线索,由参观者在全馆内寻找文件,根据提示逐字解码,最终解密出“自强不息”的四字代码。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详细去了解了每件展品背后的意义,对鲁迅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育教育形式多,解锁手作新技能

本次浸润式党课融入新形式,将美育教育贯穿其中,由上海大学研究生美育工作室承办的红色主题手工小作坊在鲁迅公园,老师们以组为单位依次参加了美育工作室精心准备的手绘红色主题画、填涂帆布袋、缝制红军包三大活动,在解锁手作新技能的同时,提升个人审美能力,把爱党爱国融入进美育实践课堂,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美育教育功能最大化。



此次研究生辅导员浸润式党课,通过实地探访上海市党史学习教育场馆,在历史发生地、纪念地追忆过往峥嵘岁月。研究生辅导员们对如何体现辅导员队伍在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价值、如何利用多种平台与资源开展思政工作、如何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思政工作思路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与认识,对于如何赓续红色基因、如何做好“红色传承”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