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传播论坛:国际视野下传媒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在上海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 2021/10/25  投稿: 何诚    部门: 新闻传播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10月23日,主题为“国际视野下传媒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第四届世界传播论坛(2021)在上海大学举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内外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演讲和讨论。

本次论坛让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知名学者,尤其是近年来在计算传播学、大数据、数字化、智能传播、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等领域脱颖而出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汇聚一起,激荡思想、深化友谊、加深共识,探寻城市以及世界传媒的未来图景。论坛开幕式由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信训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巨大动能的同时,也给未来留下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城市传播生态已被深刻改变,城市生产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这需要我们对当下的传媒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做出新观察、新思考。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人口众多、流量巨大、功能密集,城市运行、治理的各方面庞杂交错,而数字化转型正为上海探索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们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终归宿在于人,在探讨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动能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城市传播生态中最为基础的人,以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更美好的数字化城市人居生活,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在致辞中指出,数字技术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从数字经济到数字生活,“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数字化转型正在驱动生产、生活乃至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以信息沟通为最基本功能的传媒,其形态乃至生态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并日益融入城市的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之中。作为世界超大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窗口,上海城市数字化的建设历程也需要与瞬息万变的国际社会进行紧密的勾连,既要彰示我们的制度优越性,向世界展示我们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城市数字化建设与治理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传媒理应以更合适的形态、更有力的担当,展现大国的自信与胸怀。



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从“城市数字化转型”“传媒”“国际视野”三个关键词出发,阐释了本次论坛举办的宗旨,认为这个论坛的主题涵盖广泛,可以讨论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时起时伏之际,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在于让各种意见充分交流、汇聚智慧。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则用“感谢”“转型”“互联”三个词对各位嘉宾长期以来对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听到各位专家、学者的高见,打通学界与业界、学科与学科,实现研究与育人的互动。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全球媒体与传播》主编Daya Thussu,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日报社总编辑兼川观新闻总编辑李鹏,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军,南京传媒学院特聘教授Geoffrey Davies,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闫文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李红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熊易寒就未来媒体的样态、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传播、都市新闻业、新型主流媒体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全球计算宣传、平台型数字政府等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两场主题演讲分别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晴川,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荟主持,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长季为民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洪忠担任评议人。



下午的三场主题演讲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张子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闫岩,华南理工大学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小坤,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教授Vincenzo De Masi,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研究生李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教授邓建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媒介、文化与社会》主编Anna Reading,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建磊,德国慕尼黑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高级研究员、《移动媒介与传播》主编Veronika Karnowski,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信训、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王敏,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包国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宋钦章,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邱子欣,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理论研究生李记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讲师、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偲骕围绕北京冬奥会的风险评估、灾后应急群体的数字实践、虚拟现实的未来、智慧城市信息传播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与传播研究、数字协商嵌入社区治理、智慧城市“技治主义”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三场主题演讲分别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田秋生,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巢乃鹏,广州大学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春雷主持,《新闻记者》主编、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刘鹏,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信训担任评议人。



唐绪军主任在最后的总结致辞中从“眼睛向下”和“眼睛向前”两个方面谈了对本次论坛的整体感受。他认为,一方面要眼睛向下,关注当前,深挖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需要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持续的、长时段的观察,以及要做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眼睛向前,预测未来,很多理论其实都是前瞻性的,但预测应该更谨慎一些。眼睛向前需要更加谨慎,眼睛向下需要更加用力,这样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对于推动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可能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研究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代表以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代表参加了论坛。(撰稿:沈荟、龙锦;摄影:苏巴提江·吐尔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