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承办2021年“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论坛

发布日期: 2021/11/15  投稿: 甄杰    部门: 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    返回

11月14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学承办的2021年“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论坛在线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文物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学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国际法学界、博物馆界、拍卖企业、新闻媒体、青年学生代表等参加论坛。我校师生在上海大学线下会场参加了论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关强指出,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历史上我国文物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加入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践行公约精神,采取九方面有力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关强表示,各有关部门协力完善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工作体系,重申保留对历史上被劫掠出境或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权利,汇聚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社会共识,深化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国际合作,持续丰富履行国际公约的“中国实践”,推动国际组织提供弥合创伤、促进谅解的“公共产品”,织密全社会共同打击文物犯罪的“道义藩篱”,构筑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国际长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应急局局长拉乍赫·伊伦都通过视频发言,向上海大学和上海市文物局组织此次论坛致以谢意,对中国在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方面的努力和卓越成就表示赞赏,感谢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大力支持,期待中国为全球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文物返还办公室主任邓超主持论坛上半场。公安部刑事侦查局二级巡视员郑翔作了题为《斩断文物犯罪链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贩运文物犯罪》的主旨发言;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晓鸣作了《加强国际司法合作,用足用好条约公约》的主旨发言;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二级高级法官王海峰作了题为《充分发挥司法审判作用,依法保护流失文化财产》的主旨发言;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安来顺作了题为《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国际博物馆界在行动》的主旨发言,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并践行《ICOM职业道德准则》、推广识别标准、发布“红色目录”、建设监测平台等重要举措,为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所提供的支持。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坚持底线,全力构建规范繁荣的文物市场》的主旨发言。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主持了论坛的下半场,并作了题为《大学如何为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做贡献》的主旨发言,提出大学可以并且应该从当代大学的五大职能方面自觉、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的正义事业,并分享了上海大学在整合校内多学科的优势资源,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团队,对了解文化财产的本体信息、文化内涵、流传历史和综合价值,支撑和保障对文化财产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研究与保护,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和普及文化遗产及相关法规知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云霞、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余锦生、苏富比(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客户代表彭哲文、《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李韵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演讲,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上海大学文学院2021级世界史研究生陈梦柯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发表了题为《响应时代的召唤,扬起文物归来的航帆》的演讲,呼吁当代大学生共同参与到文化财产的保护工作中来。




论坛最后发布2021年“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专题网页。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介绍了专题网页的详细内容,包括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幅宣传海报,链接中国被盗(丢失)文物数据库和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推广3个在线展览和9个实体展览,与社会各界共享我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丰硕成果。我校主办的“人类遗产,国际责任——首届‘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主题展”和“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两个展览入选推介的实体展览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第四十届大会上将每年11月14日设立为“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倡导全社会对这一犯罪危害给予更多关注,本次论坛是中国首次举办“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系列活动。(撰文:杨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