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进行时 | 聚焦疫情齐抓教学科研,战“疫”故事彰显育人特色——外国语学院疫情防控工作纪实(三)

发布日期: 2022/03/13  投稿: 华阳    部门: 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严格执行学校及学院的防疫安排,坚守本职岗位不松懈,积极投身一线抗疫,涌现出一批批抗疫先锋。学院各系部贯彻落实防疫、科研“两手抓,两手硬”方针,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研究生培养及时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党旗所指行之所向,凝聚疫情防控合力——师生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外国语学院党委发扬“党有号召,我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积极、科学、有序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师生党员踊跃参与,冲锋在前,承担采购、运输、发放物资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动人故事,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虽然辛苦,但是能够为抗疫做一点实在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九千多万党员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我们都团结一心站在一起,共同迎接病毒的挑战。”学院研究生党总支副书记张恬主动报名参加防疫工作,负责撰写防疫相关通知,为伟长楼入住师生搬运防疫物资。“志愿工作很有意义,不仅能够为抗疫尽一份力,更是亲身体验了抗疫之不易。”学生党支部支部书记沈露怡同学说道,工作期间人流络绎不绝,她几乎一刻不停。身为党员的他们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克时艰,早日和大家拥抱春天。为了号召党员同志主动担责、先行表率,学院党支部积极组织开展线上主题党日活动,结合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和英雄楷模,就防控疫情战斗中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聚焦疫情防控,加强科研攻关——傅敬民教授为学院教师传经授道、指导教学科研

外国语学院聚焦疫情防控,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科研攻关。3月1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教授、《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以《翻译研究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发表》为题与大家座谈,帮助学院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本次讲座由尚新院长主持。

 

 

傅教授从许钧教授在《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一文中提到“理论焦虑、技术焦虑、方法焦虑、价值焦虑”引入,指出当前课题申报教师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焦虑、创新焦虑、发表焦虑和写作焦虑,并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且清晰的解读,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讲座过程中,傅教授不时穿插自己的读书和论文写作经验,指导大家如何搭建知识结构、掌握研究方法以及树立学科立场,并如何把这些付诸于翻译实践,翻译要能为中国知识话语体系做出贡献,他特别强调学术论文的研究价值,学术要立足国家需求、国家意识和学科融合。最后他从期刊主编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论文投稿,特别是CSSCI期刊《上海翻译》的用稿原则,提倡学术规范和创新,鼓励大家潜心治学。

在互动环节,傅教授为青年教师们答疑解惑,并提出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指导。讲座最后,尚新院长做了总结,非常感谢傅老师高屋建瓴的发言,以及对青年教师们学术成长的帮助和指引。他希望教授们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们在教学科研方面步步稳进,多创佳绩。

疫情防控不松懈,“云端答辩”彰学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线上预答辩顺利举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疫情之下,外国语学院教师们“时刻与学生在一起”,各系部在线上积极展开科研指导和学术交流工作。3月11日,外国语学院19级学硕研究生及20级专硕研究生的预答辩顺利举行。参加本次答辩的学硕有48人,分为6组,专硕有88人,分为10组,邀请了校内专家28人,校外专家14人。因防疫管控,此次预答辩由线下改为线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各位答辩专家、导师和同学们克服了网络信号、设备及答辩场所有限等一系列困难,保障答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学院老师们,因学生们网格化管理无法及时上交纸质版论文,老师们居身办公室,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挤出空间昼夜对着电脑帮同学们批阅论文。

 

 

参加答辩的同学逐个汇报,专家们认真听取同学们的陈述,对论文框架、研究方法、文献引用、论证过程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进行了评议与质询,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详细地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各位专家对本届毕业生论文严格把关,依照学院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表现给予了相应的分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论文指定在一个月后举行第二次答辩。严格的预答辩环节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面对疫情,外国语学院师生们坚守使命,勇担责任。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学校党委的精心部署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