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上海大学从3月2日晚开始实施全封闭管理。期刊社严格落实国家、本市以及学校的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期刊人以“社”为家,一边战疫一边出刊,到处是他们不停忙碌的身影,大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强不息,守刊有责,精益求精”的社训精神。
一、暖心关爱,贴心关注需求
自校园封控以来,出版社期刊社党委迅速启动对困难教职员工的“一对一”暖心工程。期刊社党政班子、支部委员以及工青妇工作负责人提前排摸在校教师困难,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与在校教师经常沟通,听取大家的需求与建议,群策群力、共渡难关。
二、纳言集智,积极履职尽责
期刊社社长秦钠作为市人大代表,今年在市人大代表会上提交了10项书面建议。在与全社老师一起共同抗疫不误出刊的同时,她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与市交通委、市邮政局等相关部委负责人协商,着力推进落实代表建议,履职尽责,解决民生问题。

三、志愿服务,响应战疫号角
期刊社根据学校加强校园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网格化管控措施。综合事务办公室的王婧老师担任东区3号楼网格联络员,协助楼长、层长做好楼内150余人的网格管理工作。在“足不出户”期间,期刊社各网格组由专人志愿承担本组的取餐任务,靳杰、梁思辉、吴领叶、潘春枝、孟庆勋、张军等老师每日按时穿上防护服至食堂取餐,回社后分发给大家,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温暖着全社老师的心。

青联会李孝弟、吴领叶老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协助维持上海大学东区核酸采样点的秩序,确保核酸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为确保社内人员的防控物资所需,所有老师积极响应封控时期各自条线工作,党委组织员顾笑笑、期刊社联络员徐芬芳等老师每天根据学校要求统计并按时上报数据,同时联系采购和发放物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期刊社刘志强、张军、孟庆勋、梁思辉、靳杰、乐天、黄泽宇等老师主动担当、有求必应,积极参与物资搬运和发放工作,为大家提供坚强的后盾。

四、坚守岗位,保障出刊质量
疫情防控时期,期刊社人员以“社”为家,三餐、住宿、工作有序地在办公室进行。大家坚守出刊一线,线上进行期刊的策划、沟通、出版、发行工作,全力保障期刊按时高质量出版。
3月2日晚,《先进制造进展》编辑部全体成员克服诸多困难,第一时间全员到校到社。在校园封控期间,编辑部严格遵守疫情期间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努力工作,按期完成期刊的顺利出版工作,做到“出刊不停摆”,第一期杂志目前已付印。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是月刊,编辑部成员团结一致,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把控好出版节奏,扎实完成各项期刊出版工作。

《社会》英文刊编辑部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出刊方面,第二期编校工作有条不紊,与作者和出版方沟通高效及时;组稿方面,编辑部积极筹备2023年“大数据”专刊,与两位专刊主编进行了多次视频会议,反复探讨组稿细节,确保内容过硬,话题新颖,文章优质;期刊推广方面,编辑部借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整合了自创刊以来的所有性别研究相关文章,特别推出“性别研究”虚拟合辑,并为读者争取到了限时开放的权限,在SAGE官网、公众号、Twitter和Facebook进行了大力推广。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编辑部老师克服困难,第一时间返回学校配合防疫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英文刊工作节奏紧张,编辑部一方面积极配合学校各项防疫工作,一方面为保证所有录用稿件尽快上线,加班加点,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编辑工作,深夜也在处理稿件和邮件。印刷厂受疫情影响,第一期纸质版样刊不能定稿,编辑部与社内发行部门同事积极沟通,互帮互助,高质量完成出版任务。
《电化学能源评论》编辑部全体人员在疫情管控期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改用网络办公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完成收稿、送审稿等流程。为使稿件按期出版,并保证所有录用稿件尽快上线,期刊校样流转全部转为电子版,圆满完成今年第一期期刊的集结成册工作。

《中国运筹学会会刊》编辑部的工作并没有因为校园封控管理受到影响。编辑部陆祯老师克服剧烈的孕早期反应,一边坚持按照防疫要求认真做好核酸检测,一边认真阅读校对稿件。编辑部张济明老师克服严重的睡眠障碍,紧张而有序地组织编辑部的各项工作,完成第一期出版工作、数据管理和稿件阅读校对等各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编辑部还在封控管理期约到了两篇重要的综述稿件,一篇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Tyrrell Rockafellar教授,另一篇来自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Jane J. Ye(叶娟娟)教授,确保期刊质量持续提升。

根据当下疫情防控要求,校内外快递业务暂停。《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纸稿校样无法进出校园,此时正值该刊2022年第一期出版工作的重要阶段,编辑部在知悉这一情况后迅速响应,转变出版模式,改为通过PDF的扫描文件与印刷厂线上沟通推进出版工作,确保出版工作进展顺利。

战疫路上有你我,战疫不停工,守刊有担当。我们坚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体期刊人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为疫情防控奉献期刊力量,在疫情大考中交出完美的答卷。

(撰稿/摄影:王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