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上午,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开题报告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思源厅召开。前半场会议由上海大学文科处处长朱承主持,上海大学副校长段勇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宣读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贺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教授致辞。会上,进行了“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由段勇副校长主礼、文学院院长张勇安协礼;还向湖南科技大学李德辉教授、郑州大学罗家湘教授和贵州师范大学吴夏平教授颁发了上海大学兼职教授证书。最后,项目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与中西书局签订了“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丛书”编撰与出版合作意向书及第一辑出版协议。

会议后半场,第一部分由专家评议组长詹福瑞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饶龙隼教授作开题报告,五个子课题负责人饶龙隼、罗家湘、李德辉教授、孟伟、何荣誉副教授分别发言。第二部分由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议专家詹福瑞教授、刘跃进教授、左东岭教授、朱万曙教授、谭帆教授分别作指导发言,饶龙隼教授最后作回应发言。
段勇教授认为,“文学制度”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中华优秀传承与创新的基础理论命题,更是当代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软实力”要素。他在讲话中表示,学校将在建设“双一流”学科的思路下,积极支持和参与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及推进工作。学校还将在政策、经费与科研人员配备方面给予支持,并注重成果产出和质量监管,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他相信,在各位领导、专家的支持下,在各位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这个课题一定会大有作为!
罗宗强教授贺词中谈到,饶龙隼教授早年在他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时,恒能学勤思深,善于独立思考,在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上有极严正的学术训练。学成之后,二十多年来,研究兴趣由明清上溯到先秦两汉。他认为,饶龙隼教授的著作《上古文学制度述考》,是“文学制度”研究的一部开创之作,在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新著《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是引入文学制度观念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又一部力作。他指出,今由饶龙隼教授来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是为水到渠成,可望大有创获。

饶龙隼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报告:(一)选题意义。指出“制度与文学”命题应纳入文学制度研究范畴;再加上 “文学制度”的专题研究,该研究领域共有两个方向。它们是一体的,共同支撑文学制度三层位。就文学制度三层位构造来说,每层位都有许多论题值得研究,也可多层位结合在一起研究,或者对三个层位进行综合研究。但不论哪个层位的选题设计,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必受尊重;如若忽视文学自身规制的选题,就不应该纳入文学制度的范畴。(二)总体框架。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总体框架,是由一项总论和四项分论来支撑。总论部分,是总体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一般内涵,包括文学制度基本原理探讨、文学制度层位理论构建、外中层与内层制度关系、文学制度自身规定性等层面;分论部分,是分段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的具体内涵,包括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四时段文学制度的本源流别、时段特征、理论内涵、结构层次、通变进程等项。(三)研究思路。理论上,引入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深入研讨文学本体、边界、间性、媒介,以证成文学自身规定性,调剂近世以来流行的受西学影响的艺术术哲学和审美心理观念。实践上,研讨中国文学通变形成的关系范畴,这些关系范畴恒常稳定,在变动中有不变者存焉,如艺与道、文与质、言与意、形与神等关系范畴。(四)关键性问题及其重点。确立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以与艺术哲学、审美心理观念相剂,使中国文学中的危微因素不至于荒亡诡随,而能落实在制度层面即文学自身规定性上;构建文学制度外、中、内三层位论,更新旧的“制度与文学”学术命题,扬弃原来“制度+/影响文学”的研究范式,创立“外、中层+间性+内层”新的范式;中国文学制度研究关节点是“与”,“与”就处在文学本体的边界部位,其内、外边界之间有一过渡性溶蚀性空间,这就是关键性问题之文学间性。

詹福瑞教授认为,此项研究是有难度的,但课题的整体设计是合理的。把文学制度由过去简单的理解,设计成内、中、外层及变层,并将内层文学制度即文学自身规定性本原于《周易·节》的原理,因使其理论层次丰满、结构合理,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詹教授还认为,虽然在设计上仍有一些缺陷;但作为一个理论性、创新性很强的课题,应该鼓励和期待。
左东岭教授充分肯定了首席专家长期准备和不懈努力的价值,并指出这是一个有很强的创新性、思辨性的课题,更优于近年来流行的扎堆做文献而缺乏思想性的研究。这两点是这个课题最值得提倡的。他也就历史还原的真实性问题和理论的有效性问题提出了疑问,提示该课题所存在的风险性。
朱万曙教授对本课题的选题也给于充分的肯定,同样提出课题研究存在的难点问题;并鼓励课题组成员要“迎难而上,解决困难,像打攻坚战一样,应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还期待研究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多具体的实例。
谭帆教授认为,该课题课题有三个特点:理论性强、创新性强、内涵很丰富;还就课题难点问题提出两个建议:精简课题组成员,以便更好地实现理论一致、逻辑一致,最终成果的高度统一;精简课题内涵,重点观照文学制度三层次的关系,并把内层文学制度作为重点研究。
刘跃进教授认为,此课题的核心命题是“文化间性”,也就是文学之间的关联,提出了外、中、内层关系。这实际上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学实际上是怎么发生的、发展的、传播的,也就是在某种制约下的发生。“文学与制度”和“文学制度”之间的异同,都已经包含在这里了。如何把握这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创新点在这外、中、内三个层次的划分,实际上就超出了我们过去对文学和制度的简单理解,而是理论性很强的东西。课题所设计的总论和四个时段的分论,综合地体现了理论性与历史演变性。他最后表达了三个期待:一是期待课题成果的有用性;二是期待课题研究对学界的启发性;三是期待课题能够梳理出中国文学自身的源流。
参加此次开题报告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40余人。他们为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献计献策,就若干问题展开了有广度、深度和精度的专题研讨。此次开题报告会的举行,标志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对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深入开展和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配合此次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还在1月6日、7日举行了四场专题研讨,由饶龙隼、李德辉教授主讲并现场答疑;1月7日晚间,还举行了饶龙隼教授新著《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座谈会,特邀嘉宾黄霖、孙逊、詹福瑞、刘跃进、左东岭、朱万曙、李浩、卢盛江等专家出席,上海大学终身教授董乃斌先生主持座谈会;1月8日下午,课题组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卢盛江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元峰、罗家湘、吴夏平教授、高克勤编审出席,李德辉教授主持会议。因之,此次开题报告会实际上是由七场系列学术活动组成的。(撰稿:杨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