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与宝钢合作开发《金属连铸多模式定制磁场净化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领先

发布日期: 2020/01/09  投稿: 高珊    部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中国金属学会于1月3日在京主持召开了由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忠鸣教授领衔的电磁冶金研发团队与宝钢周月明首席研究员带领的电磁冶金技术研发团队共同完成的《金属连铸多模式定制磁场净化技术与装备》科技成果评价会。

评价会专家组由我国冶金界顶级专家组成。我国著名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院士担任专家组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长赵沛教授和钢铁研究总院刘正东院士担任专家组副主任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江教授,以及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吴存有博士也全程参加了评价会。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任忠鸣教授代表研究组做的技术研究报告和应用报告,以及宝钢吴存有博士等的补充发言,经充分质疑讨论,评价委员会专家形成了评价意见,一致认为“本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干勇院士高度评价了本项技术,并给出了许多积极建议。他认为,电磁净化技术是一项我国真正的原创技术,非常高兴能够看到电磁净化技术在宝钢等企业得到应用并稳定运行,而且在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希望该技术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机理的认识和理解,继续推广该项技术在其他企业的应用。

金属材料的纯净度是提高其力学和电学等综合性能的关键因素,是制备高品质金属材料的关键环节。高端金属材料中夹杂物和气泡对材料性能影响巨大,许多高端金属材料的开发都取决于这类缺陷的控制水平。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不足导致许多关键装置和设备均依赖进口,成为了“卡脖子”的环节。

自1996年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忠鸣教授带领钟云波教授、雷作胜教授、邓康教授、王江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及重大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和重大攻关计划项目支持下,历经二十余年,研究多模式定制电磁场技术调控金属连铸过程中夹杂物及气泡运动机理,率先提出了解决凝固界面附近微小杂质净化难题的方案,进而与宝钢周月明首席研究员带领的电磁冶金技术研发团队展开长期合作,开发了钢连铸流程评价方法及新型电磁控制流场技术,突破新日铁公司对该技术的技术封锁,填补我国在该领域技术和设备上的空白。宝钢股份公司的所有板坯连铸均已采用该技术和装备,同时该技术在高档无氧铜生产中实现了应用,全部取代进口应用于重大科学工程中并出口。该技术近三年实现经济效益累计约2.7亿元人民币,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国际声誉。

该项技术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度教育部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度中国钢铁协会与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受到了冶金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