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原本是沪上最早开学的大学,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学校延迟了开学,在小年夜就早早开启了校园战“疫”行动,作为校园战“疫”第一线的学生生活园区,上海大学公寓办的留沪党员们迅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放弃了春节的合家团圆时光,“逆行”返回学生社区,坚守楼宇一线,为分布在宝山、嘉定、延长三个校区11幢公寓楼内的近700名中外学生筑牢安全防线,打响了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他们中有36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有党龄才2年多的新党员。程金玲同志就是上海大学公寓办防疫工作组中的一名党龄小、有大爱的年轻同志。

“截止到昨天晚上24时,各区域在住人数如下”“我来想办法,我来匹配一下数据,一定可以找出来!”“这幢楼的同学今天情况怎么样啊?”……这是在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来自上海大学公寓办的“信息报送岗”程金玲同志持续近20天、每天都要反复说的话。她也是公寓办党龄最小的党员,刚刚入党2.5年。
1月22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相关新闻被大量报道。正利用春节假期陪伴家人到云南旅游探亲的她,在密切关注疫情的同时,得知所在部门上海大学公寓办已经开始成立防控疫情应急工作组,并已快速启动学生公寓楼的应急防控准备工作。看到公寓办留沪同志们的快速响应,一想到寒假期间仍然开放的11幢中外学生公寓楼、有近700名中外学生仍然在校,小程便主动请缨加入了留沪同志们“公寓办的故事——应急工作组”的微信群里来,承担起信息工作组对留校学生信息“每日一报”的主要工作。从1月22日起,开始了自己一路奔驰在高速路上的“线上工作模式”。
为能和同伴们一起在学校里并肩“战斗”,她与家人商讨,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取消了后续的旅行计划,刚刚到达云南的她又和家人连夜驱车3000公里从云南返沪。在返沪途中,她也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一日没有间断,在车上架起了自己的笔记本,利用网络开展线上办公,通过手机查房等信息化手段,远程获取在校学生的住宿数据。为了确保留校学生信息每日动态报送精准,她还利用电话、微信一次次和值班老师核对留宿学生的名单,记录学生动态变化情况,第一时间将特殊情况反馈上级领导和相关学工、研工部门,为学校和相关部门及时提供留宿学生的每日动态数据支撑。面对其他部门提出的留校学生情况和问题,她总是能清晰、精准地一一给予回复和说明。
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学校里在住学生的人数有增有减、不断在变,有因特殊情况返校的中国学生,也有个别洗澡受凉感冒的学生要去医院就诊,有外地旅游返回的留学生,也有因假期延长需要离沪回国的留学生……面对每日的变化,小程提前一天和不同楼宇的同事们做好联动沟通,第二天一早,8点半,都能快速地把各种数据信息汇总到一起,对于个案情况的说明,也越来越细致。看到那么多公寓办的同事,每天在楼宇一线与大量学生密切接触,做好测体温、温馨提醒、查房登记等工作,小程表示,自己很惭愧,人不在沪,不能与大家一起在校园并肩作战,但作为一名新党员,理应遇到疫情冲在前、有担当,目前自己能做的就是加倍细致认真,与留守的同事们配合好,做好 “远程的大数据统计”,确保精准、及时,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工作支持保障。
云南返沪的高速公路多盘山,因为长时间在车上电脑操作办公,她产生晕车呕吐等不适状态。同车的家里人心疼让她不要做了,休息一下,可是下了车,想起自己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她还是不顾家人的劝阻坐在了休息区继续整理数据。3000公里,途径了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多个省份,3天2夜……她睡在了车里,吃的是泡面。在特殊的春节抗“疫”战线上,时间就是一切,她说早一天回家就能早一天更好地工作,就能更好地在校园抗“疫”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路经过“重重关卡”终于返回上海,却得到最新通知、外地返沪需在家中自我隔离14天,虽然她急切地想回到学校,但她还是响应国家的命令,在家隔离。在隔离期间,她仍然坚持做好信息工作,每日清早第一时间统计汇报学生留校数据和情况。不仅如此还做起了“网络联络员”,在学校推出网络日报的初期,帮助没办法登陆系统的员工联系程序员解决问题,确保公寓办304名员工无一人掉队。
疫情当前,即使党龄小,年龄轻,即使不在抗“疫”一线,但始终心系学校,心系学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她没有忘记自己身为党员的职责,一路飞驰3000公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