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大学“AI+科研”成果,如何读懂你在“想”什么?

发布日期: 2020/07/09  投稿: 周春琦    部门: 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浏览次数:    返回

在上海市经信委大力支持下,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精心组织申报,在去年的2019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大学入选为上海市第二批19家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上海大学“AI+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总目标是:围绕上海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AI素养、培养一流AI专业人才、建设智慧AI校园、开展AI科学研究与AI产学研合作应用。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AI+教育”应用科研成果案例:上海大学杨帮华教授脑机交互系统脑电意念AI解码,该成果继登录央视9频道后,作为六大应用场景之一“AI+科研”,在今日召开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闪亮登场。



▲上海大学AI+科研的数字人介绍现场


杨帮华教授介绍说,“脑电意念AI解码”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AI+科研”典型代表,应该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热门方向。


▲上海大学杨帮华教授在展示现场


我们对自己的大脑了解有多少?从意识到“自我”,再到今天这个智能时代,人类对大脑的探索从未停下过脚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在用AI分析脑电波,解码大脑意图,用科技给生命带来希望与力量;用科技使生活更加精彩与充满活力;他们将科技的幻想照进现实,赋予未解之谜以温度;他们串联科技的音符,奏起了一曲梦想的交响乐章。



当人们眼睛注视闪烁的目标,或大脑想象特定的运动,会产生一定模式脑电波,通过人工智能解读眼睛所“看”,大脑所“想”。上海大学杨帮华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在从事“脑电意念AI解码”研究,这项“AI+科研”技术可以应用于很多应用场景。

(1)在医疗康复领域,通过解码大脑意图,进而转换成控制命令,实现意念控制机械臂“拟人化”抓取目标物。如控制机械臂抓取苹果、香蕉、桔子等。一方面可以辅助肢体不能动作的患者实现辅助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可实现脑卒中等大脑损伤病人的主动康复训练。

世界著名期刊《柳叶刀》,分析了中国1990-2017年特定疾病的死亡率,脑卒中疾病居于首位。卒中后60%的患者会产生功能障碍,导致卒中后偏瘫的主要原因是特定大脑区域受损,传统康复方法以被动式的肢体训练为主,而以“脑电意念AI解码”技术核心,同时结合VR/AR的康复技术,从“大脑” 这一发出指令的源头出发,是一种主动闭环的创新治疗和康复方法。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对抑郁症、儿童多动症、阿尔茨海默症、成瘾等脑疾病患者提供客观评估方法,为康复训练及意图表达提供新思路和平台。

(2)在AI+工业领域,通过解码脑信号,意念控制可以为各种物理电子设备,提供新型人机交互控制方式,增强人机交互能力。

(3)在AI+教育领域,脑电波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紧张程度、学习情绪、疲劳度、焦虑、心理健康等信息,基于该“AI+科研”技术可以客观评估相关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为通过大数据平台有效及时了解学生面对各种学习任务时状态,并进行个性化引导提供新技术,助力学生需求和个性化心理服务对接平台建设,基于AI 技术促进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



上海大学杨帮华教授团队近20年长期从事“脑电意念AI解码”核心技术研究,在医疗康复领域支持企业获得了中国首个获得医疗注册证--“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正式面向市场、走向患者,被全国50多家医院使用,在医疗康复领域具有独特性,脑机工程化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2020年4月13日,CCTV-9《AI梦想曲》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这项技术正在不断服务于更多的领域。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接受纪录片《AI梦想曲》导演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