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更多年轻人用镜头记录、思考和审视自己的生活,为两岸青年提供了创作舞台的第七届“we爱·两岸青年电影大赛”于9月17日在上海开幕!

We爱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持培养优秀影视创意人才,搭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平台的宗旨,收集到两岸来自超过100所高校的近两千部稿件。青年创作者们聚焦"爱",探讨"爱",传达"爱",通过两岸青年从不同的视野、寻找沪台两岸青年关于“爱”的故事。本届We爱交流营邀请到了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共80位入围主创,在上海开启为期一周属于青年导演的We爱之旅。

9月17日上午11点,营员们正式报道。下午14:30,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黑匣子开展破冰仪式,活动由曲一公老师和古依禾老师主持。首先向营员们介绍了今年We爱交流营不同于往年的几点设计,与往年相比,今年We爱交流营新增了学生卡、储值等软硬件设施,同时也新增We爱之夜与告别茶会等环节。随后还补充了大师讲堂的主题,营员之间进行Q&A提问,并分别进行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热烈的互动,开启了导演们对彼此的认识和交流。

破冰仪式圆满结束后,晚上18点,第七届We爱交流营开营仪式于黑匣子正式举行,上海电影学院23级研究生张伟卿同学作为主持人,向营员们介绍了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的宗旨。

上海市台办交流处邢彤处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程波,沪测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古依禾等嘉宾出席活动。

随后,程波院长为第七届We爱交流营开营仪式致辞。程院长对所有参与We爱交流营的同学表达了感谢,并表示,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和历史血液中流淌的基因传承,这也是一种爱。本届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在两岸青年的共同创作之下,电影的魅力能发挥到最大的效果。

台湾入围影片导演代表邱奕仁同学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表示,自己曾是第一届的学员,对即将要去的车墩片场、星希片场和景点等表示了期待,尤其是48小时即兴创作的部分。他希望大家能跳出以往的舒适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在We爱中认识到许多不同的人,在这七天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随后王泽宇导演进行他的分享。他认为,自己虽是北电毕业,但更像一个上电的学生,在上电举办的活动中孵化出他的两部作品。他希望营员们能好好享受这一周的创作过程,享受创作的激情和机会。

最后志愿者代表、上海大学研究生申志浩同学分享了他的故事。今年一月份,他接到一位We爱营员的电话邀约,两人拿到一个创投计划,并在三天之内完成创作。他认为,电影更多指向生活和生活中的场景,而非技术。We爱给了大家一个机会,在自己不自信时,身边能有一个同伴推自己一把,希望营员们能在这期间“推来推去”,共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仪式最后,上海市台办交流处邢彤处长、台湾营员代表郭昱辰导演、大陆营员代表洪雅琪导演为大家开启第七届We爱交流营开营仪式,标志着2023年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继续启航,继续以更专业的态度为两岸青年搭建更优质的影像交流平台。
嘉宾领导合影留念后,We爱交流营作品展映与主创交流活动与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数字影院举行。
展映· 影片
《艾的鬼》:导演阐明,这部片最想表达的是女主角与自我和解的一个过程,而人生成长过程就像是在闯关一样,所以她的片子也是这样创作,让大家都在一个游戏里闯关,获取新的道具,破解新的人生之路。

《圆仔汤》:导演阐明,这部片是集结了往届入围导演共同合作的极限时间创作短片。因为时间的压力,所以在创作前期,研究了影展的特色与评委喜好,是偏向一个命题作文的创作过程。片中设计的人物在媒介中具有表演性质,演员状态只是在试图表演角色的状态而非长时间进入角色,只是在做表演本身。

《巴合拉恩是只羊》:导演阐明,片子是从纪录片转化过来的,呈现的是从一个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中存在的故事,也是想把故乡"塔城"分享给大家。当被问及语言问题如何解决(演员都是新疆少数民族,不太懂汉语),导演认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即使语言不通,他也能感觉到演员的情绪状态。

《山中有虎》:制片介绍,灵感来源一是导演常年在外加班,没有时间陪女儿,他设想假如自己真的不在了,女儿怎么办;二是根据华南虎的新闻事件改编。故事片尾的设计,导演运用剪辑的手法,营造出一个开放式的片尾,留给大家更多的想像空间与馀韵。

展映结束后,主创和营员们就创作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

希望本次We爱交流营之旅,能为两岸青年影人提供成长的土壤,让每一颗电影的种子都能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