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举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大备课

发布日期: 2024/09/23  投稿: 吴琼    部门: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守正创新推动我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9月20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大备课。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应邀作辅导报告。马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叶海涛教授和各教研部教师代表50余人参加会议。备课会由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主持。

1.jpg

徐国民首先从课堂教学理念方面,阐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应当反思的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关于思政课功能定位的问题;二是关于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问题。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他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具体内容层面的融入;二是“全会精神”总体层面的融入;三是全会精神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融入。

关于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具体要求,徐国民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当着力提升自己的思政课教学水平,并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方面下功夫;二是在提高“四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史”修养上下功夫;三是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上下功夫。

2.jpg

李冉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存在的困难点:一是全会召开的历史性、整体性与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性、局部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问题;二是全会精神的政策性与思政课的引导性之间的落差问题;三是全会精神的现实性与思政课的实操性的缝隙问题;四是全会精神的抽象性与思政课教学的情境性之间的对比度高,使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性不强等问题。

关于如何深入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好思政课的问题,李冉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是思政课教师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涉及的重大判断背后的学理性问题,阐明全会召开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二是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深入理解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意义,避免从局部视角误解政策精神的长远意义;三是从系统性和建构性角度,阐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整体性意义,避免对具体制度作过多的解读。

3.jpg

两位专家的发言引发与会老师的广泛共鸣,自由讨论时气氛热烈。张丹华、申小翠、徐海峰、韩玲、曹青春等老师从思政课教学实际经历出发,分享和交流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已连续举办三场全院层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集体大备课,各教研部也组织开展了多场集体备课会,帮助思政课教师深入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探索思政课因材施教、因业施教规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我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撰稿:高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