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探讨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实施路径与具体举措,2024年12月28日,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与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端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办。
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高校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汇聚学界精英,聚焦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共同探讨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的创新。来自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深入研讨了“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及“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与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协同联动”三大主题。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经济学院教师代表、本硕博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首先,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为论坛致开幕辞。聂校长在致辞中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本月召开的上海大学教育大会,也充分强调了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举办本次论坛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坛主旨报告由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尹应凯教授主持。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就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中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对话、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当代经济科学》杂志主编、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冯根福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他强调,尽管过去多依赖西方经济学教材,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功,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已具备坚实基础。冯教授呼吁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认识到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是广大研究者的时代使命。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张金清教授表示,新编中国金融学教材将融合中西方经济学理论,注重展现中国金融特点,并强调科学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要考虑经济学的初心是“经世济民”,新编中国经济学教材因为学生欢迎、有利于学生成长而具有生命力。
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马亚明教授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融合中西理论,并注重中国经济实践。他提到,中西方在经济学理论上存在差异,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教授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需紧密围绕中国经济实践,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他提到,财经类高校应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实践能力培养。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学家需要与世界经济学家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刘教授进一步从理论内核、理论保护带等角度分享了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考。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殷凤教授主持了论坛的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中,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教授分享了团队正在承担的中国金融学教材编写工作,强调要从典型事实出发,鼓励学生多观察一线案例。张教授指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时代,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工科化、工程化”等要求,因此要更强调对科学思维的培养。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教授分享了经济学创新实验班的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强调了跨学科研究、产学研融合对自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分享了成功的育人案例。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教授指出,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时代对财经人才培养带来了冲击,但教师在对学生理论训练、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仍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会议深入研讨了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路径,探究了中国经济学自主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以回应时代之问,探寻中国之理,促进合作交流,共同助力中国经济学科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