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青云书院成功举办2024-2025学年冬季学期“百卷经典”读书会

发布日期: 2025/01/07  投稿: 郑丽    部门: 文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2025年1月3日下午,上海大学青云书院2024-2025学年冬季学期“百卷经典”十场读书会顺利举办,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的教师们强强联手,共同为青云学子精心挑选并推荐了十本中外名家经典之作。十位教师分别担任领读人,带领同学们踏上了一场以书本为桥梁的思想交流之旅。

这十本经典之作包括:《发现东亚》《成为作家》《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古史辨自序》《知识社会史》(上卷/下卷)《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浮生六记》《红与黑》和《苦炼》。这些书籍既有对东亚文明深度剖析的学术著作,也有指导文学创作与个人成长的实用指南;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更有对中国古代历史与考古学的专业解读,以及欧洲经典文学的再现。

活动当天,十位领读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学识,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读书盛会。他们不仅详细解读了每本书的内容,还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多方面因素,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角度和解读路径。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书中的思想大师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安宁 《浮生六记》

顾甦泳 《瓦尔登湖》

黄洋 《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

李芙蓉 《知识社会史(上卷/下卷》

吕永林 《寂静的春天》

王嘉源 《苦炼》

许道军 《成为作家》

徐坚 《古史辨自序》

赵倩 《红与黑》

朱虹 《发现东亚》

活动现场,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他们表示,通过这次读书会,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更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欣赏一部经典作品。同时,他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教师们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期望。以下是部分学生感想:

《寂静的春天》的读书会令我收获颇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吕老师所说的生命体验性阅读和思想性阅读,在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品读了书中的几段文字,结合吕老师口中的窗边的小鸟、夜空中的弯月、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植物,我发现其实书中所描述的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就在我们身边,同样的,无处不在的破坏也就在我们身边发生。我想,大概只有在生活中去体会自然的美好,去思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才能真正理解《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意义。——文学院24级学生 赵嫣然

读完这本书,让我有“重”之感。其一是对考古学本身所涉及领域知识的厚重之感,如其中对考古学与民族学,地层学类型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的解释,黄洋教授也在读书会上与我们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其二则是对认识到自身责任之沉重。本书中单独一部分即是“希望寄托在年轻朋友上”我认识到选择考古学是一份责任,需要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秉持敬畏砥砺前行,不断发掘历史真相。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4级 孙天仪

在这次读书会上,我们深入探讨了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杰作《苦炼》,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16世纪欧洲社会和人文主义者精神的深刻反映。主人公泽农的形象,以其复杂性和深度,成为了我们讨论的焦点。泽农是一个身兼医生、哲学家、炼金术士多重身份的人物。他的经历曲折坎坷,最终选择自尽,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无尽探索。泽农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对知识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渴望,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限制和宗教束缚的有力反抗,成为了后世追求知识和自由的象征。书中的泽农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好奇心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对真理探求的重要性。——外语学院24级 何幸美

辑百卷经典,建书香校园。此次“百卷经典”读书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经典的研读,更是一次思想的交流盛宴,让同学们在繁忙学业中暂得宁静,于书海探寻人生真谛。同时,此次活动也是青云书院深耕读书氛围、传承史学精神、丰富学生视野、拉进师生距离的生动实践。通过共读经典,同学们汲取着前辈学者的智慧,主动思考与探索,向着学术的更深处漫溯。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经典之作将继续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撰稿:孙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