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信用的力量:全球企业传播论坛(2025,上海)暨2024全球品牌信用推荐榜及指数发布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思源厅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与中资企业形象构建”课题组、全球企业传播学会(GCCA)等主办。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原主任、“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正荣(线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办主任孙卫星,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上海市委统战部处长孙达普,湖北省检察院原副检察长、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创院院长、全球企业传播学会(GCCA)顾问许兴明,上海浦东新区祝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范叶青,温州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综合处处长包伟平等。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陈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球企业传播学会(GCCA)副会长喻发胜,上海信用研究会会长洪玫教授,上海信用研究会秘书长袁象教授,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叶谦等。出席本次会议的企业家代表有香港国际商会联合体副主席包卫东,上海国泰创业集团董事长包建国,中建信控股集团副总裁胡硕,浙江大隐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筱妮,广东万海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相鲁等。此外,还有来自全国高校的青年学生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办主任孙卫星分别致辞。上海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主持开幕式。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致辞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代表上海大学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各位嘉宾的莅临和本次论坛的召开为站在新年新起点上的上海大学增添了新光彩。他在致辞中还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信用的力量早已跨越国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市场的桥梁。而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企业而言,信用更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活跃在全球性市场之中,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守信用的企业对于国家形象的建设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次论坛以“信用的力量”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探讨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信用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信用这一道德力量的发掘,也是对党和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段勇在致辞中还呼吁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媒体朋友们,共同关注和探讨信用在企业传播中的作用,共同推动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上海大学愿意与各界朋友一道,通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为推动社会信用建设贡献力量。
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办主任孙卫星致辞
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办主任孙卫星在致辞中指出,自古以来,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一直启示着我们——诚信乃立身之本。信用既是社会交往的基石,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准。上海目前正处在努力建设“五个中心”的进程中,进一步为在沪企业积极营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诚信、健康的市场环境。因此,今天的论坛群贤毕至,共同探讨信用的力量,无论是对于推动企业信用建设,还是对于优化上海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意义都不言而喻。孙卫星在致辞中还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丰富和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为信用建设提供了新手段和新工具。所以,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变化,主动运用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信用管理效能,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随后在主题报告环节,两位来自政界和学术界的重量级嘉宾,分别就“诚信”与“企业国际传播”两大主题作了高质量的主题报告,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主题报告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主持。
第一场主题报告题为《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报告人为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原总编辑、中宣部舆情中心原党委书记刘汉俊。
刘汉俊在报告中强调了诚信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品质,并从诚信理念的历史渊源、诚信理念的丰富内涵、诚信思想的实践价值、诚信文化的时代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且广泛的阐述。通过对《诗经》《礼记》《说文解字》等传统典籍中有关信用、真诚等道德要求的论述进行梳理,刘汉俊指出,在中华文化中诚信的观念由来已久,蕴含丰赡,滥觞于上古,发祥于殷商,丰盈于西周,其内涵不断地丰富发展。他认为诚信理念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诚信是维系社会的基本力量、诚信是中国社会的共同遵循、诚信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诚信是中华智慧的思想支撑四个方面。刘汉俊从为人处世、国家治理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指出诚信思想的实践价值主要有:诚信是修心养德、修身处世之本,是做人的起点,诚信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之要,是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诚信是立功立言、成就价值之根,是人生不可弯折的标杆,诚信是治国理政、安民兴邦之基,是维系社稷苍生的纽带,诚信是安边抚远、协和万邦之道,是求和存异的基点。最后,立足于当代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现状,刘汉俊论述了诚信文化的时代意义,他指出,诚信是一个国家的品质、一个民族的气质、一个政党的本质,是一个社会、时代、组织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因此,他强调在党的自身建设上,要以诚信为纲纪;在社会建设上,要突出以诚信为品质;在国际义务和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上,要坚持以诚信为准则。
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原总编辑、中宣部舆情中心原党委书记刘汉俊作主题报告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对刘汉俊同志的报告进行评议。他表示,聆听刘汉俊同志的报告仿佛如同上了一堂思政课,受益匪浅。并指出。刘汉俊在报告中不仅引经据典,还联系社会现状,使得报告充满广度、深度、高度和温度,极具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社会实际意义。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作评议。
报告
第二场主题报告题为《企业的国际传播:产品、品牌与文化》,报告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正荣。
胡正荣在报告中首先指出,信用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随后,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立体式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品、品牌与文化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承担起助力中国国家传播使命必须要把握的三个关键词。国际社会消费者对中国企业的接触首先通过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开始,并围绕着产品形成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认知,但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最终能否获得国际社会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还取决于在产品和品牌背后支撑其形象的文化与价值观。因此,企业的国际传播要遵循从保障产品质量到提升品牌形象再到传播文化理念的逻辑去开展。他还指出,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带领中华文化“走出去”和走向全球化的先锋。他还指出,中国企业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由各种成就、各种排名、各种数字所堆彻的宏大叙事,缺少对具体的人、事、物以及就他们背后的文化和价值展开叙事。因此,胡正荣强调,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从产品推广和品牌宣传的层面跨越到中华文化价值传播的层面,让国际社会消费者了解“中国制造”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在物美价廉的背后还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参会嘉宾聆听胡正荣教授的线上报告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对胡正荣教授的报告进行评议。他指出,胡正荣所长的报告有二大特点,一是站位高,从国家战略传播的高度论述了企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相关问题。二是科学性强,报告借助了充分的数据和详实的案例开展论述,展现了他在相关领域研究的严谨、扎实和深度。
在成果发布环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球企业传播学会(GCCA)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包国强代表课题组分别发布了成果《全球企业形象发展年度报告(2024)》和《全球品牌信用发展年度报告(2024)》并同时发布2024全球品牌信用推荐榜及信用指数。
全球企业传播学会(GCCA)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包国强代表课题组发布成果报告
在圆桌对话环节,十数位业界精英和学界大咖进行了两场高水平的圆桌对话。在政企传播专场报告,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的范叶青和来自浙江大华技术股份的代表围绕“政企联动和谐发展”先后做了两场报告。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范叶青作了题为《中国浦东祝桥营商环境发展报告》的报告。在全球企业形象发展50人圆桌论坛环节,多位嘉宾围绕着论坛主题“企业传播的核心能力:诚信品牌人生”,分享了他们各自在企业品牌建设、企业信用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形象维护等与企业传播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新媒体与社会》主编谢耘耕在论坛中作主题报告。在青年论坛环节,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围绕着“全球化时代的企业传播现状与未来”这一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青年论坛由浙江工业大学朱小羽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陈虹和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全球企业传播学会副会长江凌对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的成果报告进行了点评。
会前,部分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