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VPC全国大学生虚拟制作大赛各分赛区比赛圆满落幕,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学子凭借卓越的创意与精湛的技术,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共斩获8项大奖,其中电影制作专业制作的特效短片《观星》更是勇夺华东赛区一等奖,并将代表学院出征全国总决赛,展现了学院在虚拟制作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创新能力。

艺术与科技并重,创新引领未来
VPC大赛作为国内虚拟制作领域的高规格赛事,致力于搭建产学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吸引了全国数百支高校队伍参赛,奖项竞争异常激烈。上海电影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深度融合艺术与科技,构建起“教-研-产”协同育人的全新机制。在比赛命题公布后,由影视工程系牵头,学院视效专家、高级工程师张嘉亮老师领衔,依托22级电影制作专业《电影综合实践》课程,全员组队参赛。学院通过组织专业导师团队、开放虚拟制片实验室、引入工业级制作流程等创新举措,为参赛学子提供了从创意构思到成品输出的全流程技术支撑,确保每一部作品都能达到行业顶尖水平。虽然赛制紧张,但凭借专业的制片管理流程,最终参赛的9支队伍全部完赛,并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的优异战绩。


《观星》领航,展现工业级制作水准
在众多获奖作品中,由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电影制作专业陈凯老师指导,22级电影制作专业张瀚文、宋奕婕和马博涛同学创作的特效短片《观星》尤为引人注目。该作品创新性地运用虚拟制片技术,构建了一个浩瀚无垠的星际叙事空间,在实时引擎渲染、动作捕捉与虚拟预演等关键环节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工业级制作水准。《观星》不仅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极致,更在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多元题材,彰显专业素养
除了《观星》之外,由张嘉亮、谢悦、何其微等老师共同指导的其他获奖作品同样精彩纷呈。从科幻题材的《见我》《未来之前》,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戏曲的《戏寻·别姬引》《戏梦·叠眸》,再到展现人文关怀的《对视疗法》《共识》和《完美世界》,每一部作品都展现了学子们在数字资产创建、实时渲染、虚拟拍摄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扎实专业素养。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更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各参赛队伍充分调动学院专业优势,联合了数字媒体技术、表演、摄影、戏美等专业的同学加入创作,“艺术+科技”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学院即片场,培育新型影视人才
上海电影学院始终秉持“学院即片场”的培养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参与VPC大赛等高水平行业赛事,学子们不仅系统掌握了虚拟制片全流程技术,更深刻理解了工业化制作标准的重要性。《观星》主创马博涛同学表示:“通过参与这次比赛,我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如何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实际作品。”

展望未来,上海电影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头部影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进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虚拟拍摄棚建设,为培育更多符合电影工业需求的新型影视人才注入创新动能。随着全国总决赛的临近,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电影学院的学子们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中国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