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在第二届“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日期: 2025/05/28  投稿: 柳杰    部门: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浏览次数:    返回

近日,第二届“上证杯”“海聚英才”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此次大赛由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由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赛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需求,开设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科技金融、文化创意及产业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6条主题赛道,分别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6所高校承办。

本届比赛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2000多支队伍参赛。其中90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我校10支队伍入围,并最终斩获总决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让我们一起走近获奖团队,领略团队风采!

获奖团队风采

【总决赛一等奖】

“玄眸”——基于碲锌镉材料的辐射探测与成像技术

赛道: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

团队负责人:谷朝辉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张博、荣丹、王艺婷、刘俊杰、张可欣、黄迎东、刘坤、祝玄、位炯炯、杨文轩、刘皖平、谢忱

指导老师:张继军、梁小燕、王林军

项目简介:

本项目通过引入籽晶、磁场、窄峰型温场和 ACRT 技术,实现了移动加热器法(THM)生长大尺寸、高单晶率的能谱级商业碲锌镉(CZT)晶体,此外团队具备 CZT 器件制备的完整技术链,可制备出兼具性能与成本优势的探测器。CZT 晶体生长难度大,且海外持续对相关技术进行封锁,因此我国长期以来难以稳定生产大尺寸、高单晶率的 CZT 晶体。本项目自主研发径向磁场下籽晶铟掺杂 THM 碲锌镉生长技术,成功实现了大尺寸、高单晶率能谱级 CZT 晶体的制备。还解决了大尺寸 CZT 表面处理技术和 CZT 器件制备技术中的诸多难题,成功将晶片的粗糙度降至 1nm,同时开发出平面型、线阵型和像素型三种探测器,其探测范围广、效率高、能量分辨率出色。

参赛感悟:

从初赛商业计划书的书写,到复赛项目的打磨优化,再到总决赛的最终展示,系列大赛让我收获良多,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更让我认识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本次获奖离不开导师对项目的细心指导以及团队成员们的团结协作,感谢大赛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们将继续坚定团队的使命与责任,奋力向前。

【总决赛一等奖】

“医腺智影”—AIGC赋能前列腺影像全流程智能诊断

赛道:人工智能、科技金融

团队负责人:续沛霖

学院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团队成员:丁诗杰、夏东琦、王海波、董非凡、贾燊、刘之源、马佳庆、邱彦杰、汤涛、朱彦润

指导老师:岳晓冬

项目简介: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传统诊断依赖于 MRI、US 和 CT 等影像学检查,但过程耗时且受医生经验影响,诊断结果可能不一致。此外,医学影像报告的撰写耗时,且描述多样性可能影响医患信任。本项目开发了 AI 影像分析系统,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前列腺影像,提升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减轻医生负担。系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多模态 AIGC 模型,实现影像精确分割和分类,并能生成详细病理分析报告,全面评估病变情况。

参赛感悟:

参加此次比赛,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奖项,更是参与比赛过程中个人的成长。我们学习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团结协作,如何集众人之长,创个人所不能及的成果。这份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主办方搭建的创新实践平台,离不开上海大学创新沃土的滋养,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离不开课题组各位同学的全力以赴。未来,我们将带着“上大人”的创新基因,继续深耕疾病智能早筛领域,推动更多“实验室代码”转化为“临床生产力”,以科技之光照亮健康中国之路。

【总决赛二等奖】

玲珑知心——让每个人都能AI工作流重塑生产关系

赛道:人工智能、科技金融

团队负责人:章倍铭

学院 :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夏楠、王银、陆靖雯

指导老师:孙继伟

项目简介:

上海阿提钛克公司研发的“玲珑知心”平台,以“让每个领域专家驾驭 AI”为使命,通过无代码工作流引擎重构专业服务生产关系。作为国内首个AI 工作流操作系统,其核心在于打破技术壁垒,赋能HR、医生、教师等职业,将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AI流程,实现知识服务的规模化与货币化。平台依托四大核心引擎:拖拽式编辑器支持非技术人员构建“条件分支-数据处理-AI 模型调用”链式流程;动态定价引擎支持按次/周期/效果分成模式;超仿真数字人结合 RAG 增强算法实现拟人交互;多模态推理模型通过动态子图与强化学习,使推理效率提升 42%、幻觉率降至行业最优。区别于通用 AI 的泛化与垂直 SaaS 的封闭,平台以“开放+垂直+普惠”路径打造百万级行业适配工作流库,同时赋予AI视觉/听觉能力,构建可进化的智能生命体。

参赛感悟:

感谢大赛提供平台,也感谢学校悉心培养与支持。AI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与协作方式,作为上海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探索 AI 与生产关系融合的道路上,我们历经诸多挑战,无数次头脑风暴、反复试验,才让项目逐步成型。这一奖项是对团队创新实践的鼓励,更激励我们继续深耕技术落地与价值创造的起点。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产品,让 AI 工作流真正赋能更多企业和个人。欢迎同学们体验玲珑知心小程序,期待大家的宝贵意见!

【总决赛三等奖】

智能助行器:AI算法实现伺服系统的优化控制

赛道:生物医药

团队负责人:陈柳颖

学院 :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团队成员:谢宇航、李成柏、孙艺恒、包晨希、周文青、林敬东、朱齐天、陈佚、刘璐、陈麒丞、顾沁悦、王雨乐、管中毅、刘艺茁

指导老师:谢海华、王驰、魏塬、叶林奇、郭帅

项目简介:

“智翼行易”智能助行器由中欧工程技术学院跨学科团队研发,整合人工智能、多传感器融合、北斗定位等前沿技术,适用于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核心技术亮点:一是智能感知与控制:通过心率、重力、加速度等多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生理状态与运动意图,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助行器动力输出,实现自主跟随与防跌倒保护。二是精准导航与避障:采用车规级 SLAM 技术,融合激光雷达与鱼眼摄像头,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星闪低延迟通信,确保室内外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导航与实时避障。三是人机交互创新:搭载深度学习面部识别系统,分析用户情绪与疲劳状态,提供个性化交互反馈;配备自主设计的 UI 界面,支持健康数据管理及一键紧急呼叫功能。通过直销与社区合作,服务家庭、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多场景,提供一站式服务,且量产成本比竞品低60%。

参赛感悟:

我们致力于用科技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智能助行器项目融合了AI算法、多传感器协同和精准导航技术,旨在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从硬件研发到软件优化,团队成员通力合作,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特别感谢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队友们的鼎力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产品性能,推动技术创新,让智能助行器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群。感谢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平台,让我们能与优秀团队交流学习。科技向善,我们一直在路上!

【总决赛三等奖】

基于WIFI感知实时动作捕捉的养老照护精灵

赛道:新一代信息技术

团队负责人:沈琛博

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陈渊博、黄凯旋、嵇明

指导老师:张舜卿

项目简介:

本产品基于团队自主研发的无线感知技术,通过智能解析室内WiFi信号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精准提取人体动作在空间中的多维特征数据。依托先进信号处理算法,系统可实时识别人体动作类别,并通过捕捉 WiFi 信号传播过程中受运动轨迹影响的细微扰动,结合跨模态监督学习算法对动作特征进行深度关联建模,构建高精度人体动态三维模型。该技术突破传统光学捕捉的物理限制,无需任何穿戴设备即可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动作还原。 作为全天候运行的智能监测系统,本产品支持室内环境下人体动作的实时三维重建与历史运动轨迹回溯分析。通过融合时间序列分析与多模态模式识别技术,系统可智能识别跌倒等突发状况,并依据动态风险评估启动三级响应机制。

参赛感悟:

每一次参赛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锻炼与成长。这次的比赛不仅是对我们项目能力的检验,更是一段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旅程。非常感谢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悉心指导和专业建议,让我们能够不断优化方案、完善思路;也要特别感谢学长们的无私帮助和经验分享,在我们迷茫和困惑的时候给予了宝贵的指点。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陪伴,我们才能在比赛中坚定信心、稳步前行。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能力,更加深了团队的凝聚力,是我们收获最珍贵的财富。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这段难忘的成长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