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与科研—2025年上海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举行。本次论坛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外文学会主办,上海大学组织人事部人事处指导,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管理处调研员卢红青,上海大学组织人事部人事处副处长邓小勇,上海大学组织人事部人才办副主任张舜卿,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教与职教分社副社长李恒平,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玉冈贺津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Levine,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15所高校的27位青年学者出席,外国语学院全体党政班子、系部主任、青年师生代表参加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

首先,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尚新代表上海市外文学会和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致辞,他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代表学院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外文学会给予的长期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强调,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提升学术创新与国际传播能力,为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管理处调研员卢红青回顾了上海市外文学会的历史发展和社联取得的学术成就,强调了对青年学者的重视与支持,并充分肯定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动担当。

上海大学组织人事部人事处副处长邓小勇代表上海大学向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人事人才政策,并诚挚表示欢迎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上海大学。

上午三场主旨报告分别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马拯副教授、日语系副主任苏鹰教授和院长尚新教授主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Levine教授作题为“Why AI desperately needs…YOU?”的报告,深度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他强调,在需要深度解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的领域,AI无法取代人类的角色,AI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人类的参与。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玉冈贺津雄“Five decades of computational and statistical change: From punch card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详细介绍了计算机与统计分析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进行回顾与思考,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AI发展迅猛,在不同研究领域中表现出色,并提醒青年学者们一定保持谨慎敬畏之心。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作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外语专业建设”的报告,户教授指出,在AI背景下,青年教师应结合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利用技术赋能优势尽快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下午的交流研讨分为两个平行论坛,青年学者们分别从语言学、文学、区域国别、翻译学等方向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路径。平行论坛一聚焦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由青年教师王资博士主持,尚新教授点评。青年学者的发言涵盖人工智能与语言认知、翻译技术与文化传播、语言结构与语用机制等多个前沿方向。尚新教授首先肯定了学者们的扎实功底和开阔的研究视野,并指出,选题从数智人文出发,要与当今时代热点紧密结合,建议更多关注现象描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联,鼓励学院青年教师与青年学者之间加强学习交流、互通有无。


平行论坛二聚焦文学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由青年教师陆彩伶副教授主持,尚晓进教授点评。学者们的发言揭示了文学与国别研究的四大趋势:空间政治与权力解构成为跨文化研究焦点;数字人文推动方法论革新;现代性视角深化现实主义探讨;身份认同与情感分析重构文本权威,整体呈现出跨学科、跨媒介的全球化研究特征。尚晓进教授对青年学者的创新研究表示了肯定,她强调,研究需注重理论适用性与批判性,强调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语境的结合,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分析而忽略文学性,鼓励跨学科探索,同时确保方法论严谨。


下午两场主旨报告分别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戴朝晖副教授和英语系主任马拯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枣彬吉博士以朱莉娅·洛威尔英译《西游记》为对象,采用语料库驱动的多维度比较方法,通过跨译者和同译者两条路径,探讨译者风格的可识别性及其形成机制。其研究成果不仅证实译者风格对翻译实践的关键影响,更为翻译风格学特别是译者视觉可见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秦杨博士围绕“词根”概念展开系统探讨,以结合度、位置灵活性、音系丰富度与意义词汇化程度四项关键标准为依据,对122个形态地位存疑的汉语语素进行了全面考察,其分享不仅展示了汉语词根的多样性,也为跨语言比较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理论工具。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主持。唐青叶教授对下午两个平行论坛做了总结,她高度肯定了参会青年学者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对学者们取得的前沿研究成果表示充分赞赏,对他们的创新进取精神表示由衷钦佩。

学院尚新院长向本次参会的青年学者颁发参会证明并合影留念。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吴蔚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外语学科青年学者的使命与担当,更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做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践行者和促进者,谱写精彩的青春华章。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学者们搭建了前沿学术对话平台,而且通过探讨智能技术在语言教学、文学分析及科研创新中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外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跨学科融合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大外语”人才注入了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