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晚,由校社团联合会、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和大学生武术协会等我校多个传统体育类社团联合推出的“武术与传统体育文化大讲堂”在新校区BJ104举行了第十五讲:走进中国武术的历史时空。本讲邀请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马文国博士担任主讲嘉宾。根据马老师的建议,本讲的重点并不在于讲述武术的历史和技术体系的衍变,而是解读“武术之真意”,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武术史上的那些堪称国之重器的“精武英雄”,阐释“经典篇章”的本质内涵。我校社区学院的学生、武术协会的会员和武术专项课的同学,部分老师以及校外学生代表共计150余人参与了此次讲座活动。讲座由上海大学体育学院申亮老师主持。

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马文国老师戴一副黑边眼镜,穿一身灰色长衫,以典型的“民国先生”的风范现身会场。简单的介绍之后,讲座正式开始。马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上海之缘。今年是他博士毕业离开上海的第十个年头,而每次来到上海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动和温热,特别是能够在寒冷的冬日再次回到上海,走进上大的校园,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每日沉浸之、疯魔之、研习之中华武艺,是一种幸福,一种甜蜜,一种感动,愿意和大家一起回到那一个让我们自豪不已而又肃然起敬的“武术的历史时空”。
马老师首先从“武”的本意开始讲起。他认为,遵循常规的解读,“武”的本意是“止戈为武”,彰显了我们民族的一种风范和境界,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武德”。然而,从造字本义来看,武字中的“止” 代表脚趾,表示行进,而“戈”则指兵器,两者合意则为“持戈而行,出征作战”。“武”字真正的本意其实是“持戈而战”,是一个人拿起武器去战斗,以武者的姿态和名义。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武”字的内涵,不是简单和单一的,而是丰富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武器,一种征服、一种超越、一种自我的完善。

随后,他带领大家回溯了几位能代表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历史人物。第一位就是被司马迁称之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这位流淌着汉人血液的英雄一生是伟大而卓越的,他远征匈奴,平定内乱,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汉帝国,其骨子里是激扬的“尚武精神”。特别是,汉武帝引进“汗血宝马”,打造汉“环首刀”,启用贤良,用人不拘一格,胆气充盈,威震华夏,这便是彰显十足的“尚武精神”。马老师指出,戚继光抗倭多年,战功赫赫,是一位被誉为“战神”的民族英雄,特别是他在军事和武艺理论上都有着惊人的建树。此外岳飞、辛弃疾、戚继光、霍元甲和李小龙,他们虽处不同时代,但身上都带有强烈而浓郁的“尚武精神”,使他们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建功立业,也使其能成为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符号。
紧接着,马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历史时空中的中国武术的面貌。他从“越女论剑”和“庄子说剑”开始,给同学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剑术对决的生动“图景”:既有面对强敌从容不迫和淡定自如,也有“好妇”到“惧虎”的灵动转换,还有“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迅疾沉着。这让大家瞬间明白了古代的剑法原来是如此精妙,既不像武侠小说那般虚无缥缈,却又能在他的讲解和示范中豁然而得。他认为,如果说杜甫诗句中的“公孙大娘”和“峨眉道人”是武艺的“演练”,那么戚继光的《拳经》、程冲斗的《单刀法选》和吴殳的《手臂录》则是真正记录了古代武艺的“真意”。特别是,马老师现场为大家吟诵《拳经》和《单刀法选》以及《手臂录》中关于枪法的精辟注解,更用刚刚学会的闽南语吟诵了几段俞大猷《剑经》中对于棍法的解读,让同学们领略了中国武术历史上的“波澜壮阔”。特别是在技术展示环节,马老师和一位同学共同为大家演示了剑法之“击刺”和刀法之“劈削”,还有枪法之“封闭”、“颠提”、“闪赚”的技法,引来大家阵阵掌声。
马老师认为,面对“历史时空”中的武术,我们应该神往和敬畏,那是一段远去的豪迈和传奇,而今人则应该用热血、青春和身心去铭记和传承。整场演讲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自信,荡气回肠,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正如马老师所言:“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能撑起民族文化脊梁的人来引路和前行”。我们借此也欢迎更多的“文化行者”走进“武术与传统体育文化大讲堂”开讲,共同促进我校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