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撒外孔子学院院长萨法洛夫教授做客上合研究院学术沙龙

发布日期: 2016/12/16  投稿: 章玲英    部门: 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   浏览次数:    返回


2016年12月13日下午,在学校国际交流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应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邀请,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外国语大学前任校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SAFAROV SHAKHRIYOR教授莅临第四十七期“公共外交与全球治理”学术沙龙,以“中世纪中亚地区著名学者概览”为题为上大师生做了专题讲座。撒马尔罕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副教授刘涛,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乌兹别克斯坦教育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姚喜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李伟等出席沙龙,讲座吸引了来自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研究生、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3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活动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张丹华教授主持,文学院历史系全球学研究中心陈浩博士担任英文翻译。

公元9、10世纪至公元17、18世纪被称作中亚的中世纪,被誉为中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亚地区哲学与技术的繁荣亦被称作“中世纪东方文艺复兴”现象。SAFAROV SHAKHRIYOR将中亚中世纪文明发展划分为“伊斯兰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时期”和“帖木儿王朝时期”两个阶段。SAFAROV教授详细介绍了第一阶段(公元9世纪至公元12世纪),中亚学者穆罕默德·哈瓦拉米、艾哈迈德·法尔哈尼、阿布·拉汉·艾尔·布鲁尼和伊本·西诺的著作。重点详解了AI Farabi的本体论理论对科学分化和对欧洲的文艺复兴产生的影响,Ibn Sina在世界科学发展中的贡献。

SAFAROV指出蒙古入侵中亚之后,中亚文明在帖木儿汗的统治下经历了第二次的繁荣。在其孙兀鲁伯的推动下,撒马尔罕市中心建立了新式的经学院和先进的天文台。根据兀鲁伯天文台望远镜观测的天体运行表,与用现代科学手段测量的数据仅有微弱的误差,说明了15世纪中亚的天文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帖木儿时代,中亚天文学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成就的标志是由Mirza Ulugh Beg建立的撒马尔罕天文学院。

       讲座后,SAFAROV教授针对在座师生提出的问题如:“中亚中世纪的语言传播”、“如何从美术考古看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等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最后姚喜明和张丹华对SAFAROV的报告点评,指出世界历史的书写具有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议题上,西方舆论长期拥有话语霸权,东西方的文明处于非对称的对话状态。SAFAROV教授的讲座很有启示意义,他通过对中世纪中亚在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梳理,彰显了中亚文明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