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014全国两会的召开,点燃了新生们关注时政的热情,同学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途径,及时了解“两会”召开情况。近期,社区学院利用首日教育、活动课、党团主题活动等育人载体,以“点燃青春梦·体验责任感”为主线,组织开展了“青年学生话两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关注社会 让中国梦触手可及
青年学子肩负着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青春担当。首日教育,社区学院举办高端讲座,邀请导师、专业教师、社会知名人士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社会热点。
名师胡申生老师以独特的视角,与理工一组的学生分享了“我与社会——解析社会热点。”他旁征博引,进行了国内外社会热点案例分析,让同学们感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复杂,体会到“少年强则中国强”的责任。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李莉以“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和形势”为题,给社区学院理工三组的同学们介绍了PM2.5的成因、当前的污染形势以及应对策略。在交流互动中,同学们感到“更进一步明晰了当前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以“上海社会治理问题思考”为主题,社区学院导师试点楼驻楼导师袁浩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他提出“社会治理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走向共同治理,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治理社会”的观点,强调“社会治理是区域内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民生、生态文明等两会议题的讨论,学生赵梦伟在对话中提出“我们应该把科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通过创新科技辅助管理,使得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城市现代化发展更加规划和合理。”
社区学院导师陈秋玲教授以“成长阶段与个人理财”为题,提出“在大学阶段最重要、最有效的投资还是应该投资自己,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附加价值,才能使未来的自我效用最大化。”讲座中涉及到了许多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并且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令学生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学院经管、人文大类还邀请导师熊励教授做了“上海信息服务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 ”的主题讲座,邀请导师戴德宝副教授做了“中国梦与经济管理的未来”主题讲座,邀请傅新华副教授做了“梦想,都去哪儿了?”主题讲座。通过系列讲座的点拨,同学们感到“我们应该关注时事,多了解一些社会问题,多一份承担责任的准备,让中国梦触手可及。”
发现兴趣,让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个人梦成真,中国梦才能实现。社区学院学生当前面临的最迫切的成才需求是做好专业认知,理性看待专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为此,学院邀请知名教授、欧美同学会校友和优秀毕业生进社区,开展“海外风景线”、“青年之声:如何看待及理性选择专业”、“海外交流项目分享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开阔眼界。在班级专业认知座谈会上,理工大类学生徐韬这样说,“我们在面临人生不同的转折点时,除了考虑自身的能力、利益,更应该考虑我们的选择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让专业选择更理性。”
上海特聘专家、“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阿方先生以“收获青春年华”为题,与理工二组同学们座谈交流,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差异,他提出的“别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无能者才会抱怨他人”、“认识自我,不要过于自我陶醉”、“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为他人喝彩”这些精辟的观点,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同学们由衷感到“中国梦是个人梦的承载,只有国家进步发达,个人才能发展。”
与此同时,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充分沟通,春季学期将专业认知教育引入新生活动课,系统开展专业介绍。社区学院团委整合了各专业学院社团资源进社区,全面推出“社团体验项目”,将于春季学期陆续举办新星杯辩论赛、乐高机器人项目培养计划、模拟联合国训练营、外教英语沙龙、走进话剧社、涉外礼仪体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实践梦想。
倾听心声 让大学第一年更美好
作为低年级在校生,社区学院学生最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他们在体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好想法,希望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献言献策。
学院在历时一年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了覆盖全院学生的“2013级学生状况调研”,从人生目标的清晰程度、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大学学习的自主程度、自我发展的认同程度、大学现状的满意程度五个维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倾听学生意见建议。
同时,学院通过小型多样的座谈会、“我为学院献一计”学生党支部活动、“看两会·学两会·议两会”主题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舆情,及时梳理分析学生需求,倾听同学们的声音。并在同学们抒发见解、表达观点的过程中,从价值观层面给予合理的引导。
为了支撑新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社区学院正在坚持课外培养探索。新学期,社区学院愿与专业学院携手努力,点燃新生追逐梦想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