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配合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学生课外教学内容,5月16日至5月21日文学院青年教师举行了三场“微演讲”。“微演讲”是一种大胆尝试,这种演讲形式,摒弃了传统演讲时间长、容量大的特质,以更直接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向听众传达最核心的观点和信息,让同学们感到耳目一新。 三场“微演讲”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演讲主题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人生等方面的内容,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场人文精神的饕餮盛宴。在第一场中,文学院深受学生喜爱的周展安、景春雨、刘奕和李云四位老师接连登场。从周展安老师的《认识你脚下的土地》主题演讲,到李云老师的《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主题演讲,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贴近土地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高度自觉。更在“什么才是真实的处境”等一系列自我怀疑和自我选择的问题上,展开了对现实与梦想、自我与他人的思考,进而更好地掌舵自己的生命之舟。而景春雨老师的演讲则另辟蹊径,从一个小故事切入,为大家抛出她的讲题——《哈姆雷特为何踌躇》。她主张大家在做选择时,应该多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勇敢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刘奕老师的演讲《定格回忆》一下子就把大家引入了回忆与想象的空间,他为大家带来了三首小诗:《和子由渑池怀旧》、《桂殿秋》以及他原创的现代诗。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刘老师提出文字是定格回忆的最好形式,并希望同学们能在文学的天地里享受这种定格回忆、感悟时空的过程。 继首场”微演讲“头炮打响打响后,第二场也是精彩不断。文学院历史系肖清和、黄薇老师和中文系李海霞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历史与文学的对话。肖清和老师首先以《生死抉择》为题,通过讲述王徵、钱谦益、瞿秋白三位学者关于选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教导大家要坚持底线,坚持梦想。之后,李海霞老师以《什么是文学》为题,鼓励大家在学习人文学科时要主动思考,而不是带着已有的经验与答案去学习。她以两组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小故事,文学会给予人其它学科无法给予的尊严性、主动性、生存性,因此我们应该主动走进文学,从心底里去热爱文学。黄薇老师更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演讲的主要内容,与大家谈论了《了解世界就是认识自己》这一话题。她向大家分享了几件她在求学过程中的趣事,引来现场笑声阵阵,她通过对于自我生活的感悟,鼓励大家敞开心扉,多了解世界,更好地去认识自己。 作为”微演讲“活动的收官之作,第三场”微演讲“同样取得了强烈反响。首先开讲的是朱羽老师,本不会讲笑话的他却以《‘笑’的分析》为题,轻松自如地与大家讲述了他对“笑”的理解。“笑”过之后,本是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出身的石圆圆老师却一反往日文艺、典雅的讲述方式,用起了物理量子概念,以《平行宇宙与文学旅行》为讲题,同大家共同探讨了文学的世界,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文本,如何通过“穿越”来到达他人的“房间”,从而体会作家的内心情感与文本所在的社会环境。“穿越宇宙”过后,钱小飞老师以一系列“新词语”抛出自己的讲题——《新词语:与社会的交互》,带领大家进入了当下比较火热的“新词语世界”。钱老师从理论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新词语产生的具体环境以及所涉及的人物等一一进行剖析与解读,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文学院青年教师“微演讲”开门见山的演讲方式,摒弃冗长的开场和流程,一针见血而直达要害。他们以响亮的观点和新颖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学生们一起笑谈文史百态、人生杂学,使大家受益匪浅。作为上海大学人文精神的传承者,文学院一直努力探索创新的人文精神传播方式,以期能让更多学生感受人文精神,体悟精彩人生。本次“微演讲”活动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成功开展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相信文学院一定能在未来推出更多卓有成效的活动,让人文精神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心间。(文学院团委宣传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