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高端外专项目专家Massimo Leone教授在我校做学术系列报告

发布日期: 2018/04/09  投稿: 戎艳    部门: 国际事务处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2日和4月4日,我校高端外专项目专家、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系符号学教授Massimo Leone(马西莫·里昂)主讲的三场系列讲座在宝山校区东区文学院楼306成功举办。

Semiotics of the Past: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Memory and Oblivion.

(过去的符号学:记忆与遗忘的文化生产)

Leone教授第一场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于文化产品当中时间符号的呈现。他以过去的一张旅行照片为例引出了符号。在他看来,这张照片里有两处符号可以指射过去。第一处是古建筑,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的一个时间的理解;第二处是他本人。因为这张照片是他自己一年前在摩洛哥拍的,因此它能够唤起他个人的过去。



由此,他提出了关于时间的四个论断。第一个是Time has meaning,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时间具有意义,即时间对于那些直接或通过叙述经历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时间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时间节点的意义;第二个论断是Meaning has time,即意义总是被放置在一个具体的时间里,这就强调了一切事情都具有时间性,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背景下发生;第三个论断是Time is meaning。在这里,他提到了用来测量时间的一些设备,比如日历、钟表、沙漏等。他认为这里的时间是由一系列的象征或者指示系统来实现的,从这意义上来说Time is meaning;第四个论断是Meaning is time,他认为我们通过赋予一个故事中的某一种意义一个时间就可以形成叙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Meaning is time。在此基础上,Leone教授具体分析了两幅画中的时间符号。第一幅是1338年的一幅壁画,里面的人物手持一个指示时间的沙漏。Leone教授在这里做了两种解读:一个解读是必须要有耐心,慢慢地完成一切繁琐的公务;另一个解读则是指时间的有限性,就是说时间是有限的,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情完成。第二幅是1671年的一幅油画,画里有一个骷髅头、一朵正在凋谢的莲花和一个沙漏。Leone教授认为这幅画里的时间符号是指死亡。

Leone教授介绍了三种符号。第一种是indexes,是基于因果关系性质的符号,比如说看见烟你就知道可能是着火了;第二种符号是icons,是基于相似性的符号,比如说照片;第三种符号是symbols,是基于约定俗成或者是惯例的符号,比如说人们的语言。他用facebook这个社交平台作为例子来解释了上述三种符号。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账户设置一个头像,而很少有人会用真实的照片来作为代表自己的一个符号,也就是前面说的基于相似性的这种icons。很多人都会选择不是自己照片的一些图片作为头像,这就是基于约定俗成或者惯例的symbols。同时,这些头像也可以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朋友,这就是基于因果关系的indexes作用。在此基础上,Leone教授进一步分析了semiosis符号系统的工作过程。

最后,Leone教授对过去进行了一个符号学的解读。他把关于过去的记忆分为两种:有些是人们主观上刻意去保留的记忆,而有些是想忘却的记忆。在这里,他同样用facebook的一个例子进行了具体分析。

Semiotics of the Present: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Attention and Distraction

(当代符号学:集中与分散的文化生产)

第二场的讲座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题:temporality、aspectuality、actant、present、attention and distraction。

第一个概念temporality,即时间性,就是指时间是怎么样被安置或呈现在一个话语里的。比如一个故事,你只有把它放在时间的顺序当中,他才能呈现出它的意义;第二个概念aspectuality,它所涉及的问题是一个叙事当中的观察者的问题;第三个概念actant,即格雷马斯的行动元。行动元就是一个叙事的功能性的一个单元、一个功能性的结构;第四个概念present,Leone教授将其定义为一个延续的过程。我们之所以要关注present,是因为我们对于所谓的过去和所谓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为起点所做的一个不那么明朗的划分。

接着,Leone教授讲到了语言的形态学morphology。他说,印欧语言,包括希腊文、拉丁语、德语、法语、英语等等,它们都具有时态上的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Leone教授说语言是建构在现在时当中的,他认为只有立足于现在,才可以建构对过去和未来的认知,我们也只有在现在这个时态上才能去看过去的时态和未来的时态。

第五个概念attention and distraction,即对于一个文化来说,什么东西是时间流淌之后能够留下的最着迷的东西。在这里,Leone教授以社会为这个集体的表征,以意大利青年对1970年代的迷恋为例,特别讲到了乡愁,讲到了人们对于过去的迷恋。他认为,乡愁不仅仅是说你在地理位置上,在距离上,你想要回到你的家乡,也是说你对过去的一个时间存在着渴望。

Semiotics of the Future: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Utopia and Dystopia

(未来的符号学: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文化生产)

Leone教授的第三场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方法论、如何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文化以及表征时间的三个维度。

在方法论上,他讲了洛特曼的符号域理论,认为对于文化趋势的认识是从总体性的推测到具体的文化文本的分析,时间符号是分析具体文本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阐释如何通过符号学知识学习不同文化这一方面,他提出了两个层面:一层是表层(例如观点、文化等);一层是深层,通过文本(text)进行具体阐释,例如电影、书本等都可作为个例进行分析。另外,他以鲁迅《狂人日记》前两段为例具体介绍区分了Embrayage(连接)和Débrayage(切断)的概念。例如在具体鲁迅小说文本中,用人物指称以及地点(空间)作为连接(Embrayage)的因子;用时态(过去时)来作为断开(Débrayage)的因子。

讲座的最后,他列举了很多例子,从耶稣的画到一战的征兵海报,论证了表征时间的三个维度。在“过去”层面上,通过成龙的电影,说明电影拍摄重点不在电影叙事,而在于如何将电影叙述出来;在“现在”层面上,用人称的影响、时态的变化、地点/空间的变化,以及电影宣传海报,或印有第一、二人称的“I want you”、“your country need you”等海报的例子,来说明“现在”叙事的指称化/表征化;在“未来”层面上,用《蝙蝠侠》、《猩球崛起》等关于主人公前传的系列大片指射了未来时间。



Leone教授用三场精彩的讲座为我们开启了符号学的大门,引起了现场激烈的反响,现场的同学和老师也与Leone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

 

国际事务处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