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重大项目管理,学改革开放历史——《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课程“云上思政”公开课举行

发布日期: 2020/05/08  投稿: 李小玲    部门: 管理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4月30日中午12:10,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精品改革课程《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高年级研讨课于zoom平台准时开启。这堂以“谈重大项目管理,学改革开放历史”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公开课,参加者不仅包括30名班级同学,还有70多名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和观摩的老师们也济济一堂相聚云端。课程由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学工负责人、国际活动项目研究中心主任马亮主讲,同时还特别邀请到了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徐建副院长(主持工作),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师室助理总经理徐璐,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武装部刘璐为同学们带来精彩分享。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等在线指导。

自强不息,重大项目见证改革开放历史

课程伊始,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致开课辞。“10年,184天,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7300多万人次参观者”,一组简短有力的数据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了十年前的上海世博会。凑巧的是,顾老师与世博会也有着一段缘分,十年前的她作为世博会礼仪讲师,为上海市民们带来了一次次生动的讲解。借此,顾老师也指出,从世博会到进博会再到上海大学,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都体现着国家使命、城市品格与民族特质,大大小小的项目看似与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每个人都融入其中,也正是因为有人的参与,赋予了项目更生动的魅力。接着,马亮老师从改革开放的历史切入,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项目,再到之后奥运会、世博会、进博会的成功举办,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告诉同学们应该学会用项目思维看待学习与生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提到的那样——跑好伟大复兴的接力赛。



从重大项目之特点,看城市发展之逻辑

首先带来分享的是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徐建副院长,徐院长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进博会与世博会的比较,带领同学们从重大项目看城市发展的逻辑。徐院长指出,就共同点而言,两个项目都处于重大而特殊的国际时点,具有相似的起源,都成为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引擎和重要契机。就不同点来说,世博会侧重产品展示,而进博会重在采购交易,对城市的影响及周边区域的定位不一样。接着,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徐院长从国家、开放、平台、创新、协同、包容六个逻辑角度讲解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逻辑。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上海秉持着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与包容特性,搭建提供各国文明汇聚、沟通交流的平台,与周边共享发展机遇,展开创新活动。综合来说,徐建副院长通过生动的举例与比较,为同学们阐述了项目于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世博十周年,演绎新发展

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师室助理总经理徐璐则从十年前上海世博会闭幕后世博园区的规划与后续利用方面进行了生动介绍。秉持着传承和创新的理念,2010年的第一次规划确定了世博会地区的整体定位,并确定了片区划分及各个片区主导功能。2017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世博园区提出了总体规划,“世博特质的中央活动区”成为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徐经理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国际交流”、“文化演艺”、“创新金融/产业”、“商业购物”、“综合服务”这五大世博特质的中央活动区。最后,徐经理总结说,世博园区的后续规划,也正是平台功能最好的呈现。一方面体现了世博园区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也搭建了一个平台,吸引各大企业机构,给予他们舞台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功能,展现城市风采,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从学生到老师,重大项目塑造逐梦人生

曾任世博女兵,现为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武装部副主管的刘璐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参与重大项目历程中自己从学生到老师的蜕变。与同学们印象中的军人形象相似,刘璐老师也曾经历过在部队中,从礼仪、团结合作意识到内务这样由内而外的全面训练。刘璐老师坦言,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时间,一是第一次不能和家人团聚的2010年春节,还有就是2010年10月16日成功经受世博超大客流的考验,虽然有苦有累,但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所体会到的那份仪式感、自豪感与责任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十年后的她,成为了上海大学进博会志愿者的带队老师,带领着上大学子继续在城市重大项目中发光发热。对于这十年,刘璐老师感叹道,变的是年龄和岗位,但不变的是态度和初心,同时鼓励同学们在最好的青春时光里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课程嘉宾分享的结束和马亮老师的课程总结,本次生动而有意义的《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课程也接近尾声。马老师和课程嘉宾们也就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相信本次课程让同学们对于改革开放历史以及重大项目管理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受益颇丰。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勤于思考探索,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有担当的上大学子。

精彩的课程也赢得了同学们好评:

大二 谢虹珏

这次的《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课上,马亮老师与邀请的另外三位老师都参与了世博会工作,这次公开课也以"谈重大项目管理,学改革开放历史"为主题,给大家带来了十分精彩的内容。上海世博会是国家的大项目,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实力的好机会。从项目最初的申办到圆满落幕,其中融合了太多参与者的心血。战略分析,规划,实施与控制,每一步是由项目参与者辛辛苦苦走出来的,为世博会开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世博会筹办时期又恰逢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而大家克服困难,众志成城,向世界完美展示出中国发展的风采,给予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家的繁荣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这次公开课老师所传授的内容,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一领此工程的浩大。世博会的圆满举办是国家与社会的骄傲,更离不开诸位老师在其中的贡献,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值得珍惜,希望以后能领略到更多风采,谢谢老师!

大二 何明雪

今天《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的研讨课上,马老师邀请了三位有过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的老师来为同学们分享,不仅如此还有以往的学长学姐的来此旁听老师们的分享。我也从中收获到了很多的知识,其中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徐建老师所提到的包容逻辑,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现代上海本身即是包容发展的产物,世博会首次为残疾人设立生命阳光馆,为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出资建设联合馆等,习主席在进博会指出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只有包容才能拥有开放、与周边国家共享发展机遇,才能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自由开展创新活动,才能真正代表国家向全世界文明发展的新高度。感谢马老师!感谢三位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分享。

大三 田晨昊

上海世博会十周年的日子里,感谢马老师为我们请来了时日为世博奋斗的伙伴。他们讲述了自己与世博会的缘分,自己奋斗的青春。从千禧年获得举办资格,到2010年圆满落幕十年的时间,从中央的宏观调控,到微观的细节人与人之间的协商合作,人与技术之间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步一步实现。现在,进博会的诞生更是中国伟大复兴不断圆满的有力证据。作为进博会的首创国,意在连接世界,实现经济全球化,文化输出全球化,让我们看到祖国用自己的实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大二 杨嵘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通过三位老师对世博会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解,明白了,一个项目的举办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努力,徐建老师为我们解读了宏观层面上,世博会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世界的意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提到的开放包容,目前的世界是一个相互链接的整体,我们身处这样的世界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想在洪流中不被淹没就必须时刻与时俱进,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并且不断探索学习。同时还有刘璐老师的分享也令我记忆深刻,她的经历令我钦佩,同为女生,我由衷的为刘璐老师而鼓掌,不怕吃苦,积极向着更好的目标去努力。最后,我更明白,一个项目可大可小,但是背后所要付出得心血确是同等重要的,会积极在以后得课程上学习到更加有用的知识,运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大四 张艾华

十分有幸能够聆听到马老师和三位嘉宾老师的分享,在世博会十年之约到来之际,这节课有着非凡的意义,就像徐建老师所讲的世博会不仅是一个大项目,也是城市发展的“大事件”,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引擎和重要契机。从世博到进博,两次盛会的举办,又如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等,上海这座城市已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排头兵。每一个项目都是充满机遇与挑战,能够听到马老师等诸位世博的亲历者,建设者,战斗者的讲述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作为保卫进博的一员,刘璐老师的付出也令我敬佩动容,一家不圆万家圆的精神让我们更能感受到重量与责任的意义。

大二 蔡星宇

今天非常有幸能够听到马老师以及三位嘉宾老师在课堂上精彩的分享,我受益匪浅,深刻地学习到了许多道理。课堂上的内容涵盖了许多部分,有世博会进博会的相关知识,有老师自己经历过的项目管理,从大环境到个人,都有所涉猎,我个人最有共鸣的是包容理念,特别是身处于上海这样一个经济中心,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大都市。同时我从小的活动范围大都在广州深圳香港一带,也是高度国际化的一些城市,对此我深有体会,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尊重不同人的不同理念,这样才能和形形色色的人和睦相处,此道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上跨越种族和文化的交往,其实也有关同种族同文化甚至同一家人中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包容接纳理解之心,深谙此道者方能更好与不同阶层之人共处。上海这座城市也正是由于其包容之广、汲取各方所长而发展得如此迅速,无论是城市还是个人,都应该明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相互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能够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马老师主讲的《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的课程内容让我耳目一新,既不乏理论上的知识,也有实际应用的讲解,是值得反复学习思考的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