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风采展示

发布日期: 2020/06/24  投稿: 夏明帅    部门: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浏览次数:    返回

为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弘扬高尚师德,构建良好导学关系,表彰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导师典型,落实《上海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在上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的指导下,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在第十八届研究生学术节期间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上海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系列活动。此次评选活动以“学有良师启行明智”为主题,得到了各学院(系、中心)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全校共有21个学院(系、中心)推荐的21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入围好导师候选人,经过学生推荐、学院提名、线上投票、线上答辩和结果公示等环节,最终10名研究生导师当选为上海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走近上海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奖者,一同感受好导师们的风采!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 张统一

导师简介

张统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院长。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研究方向包括:微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材料的机械性能;微观力学/纳观力学、微结构;铁电和压电材料;扩散与相变;薄膜、纳米线及纳米管。从事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预测并证实了钢铁扭转和剪切载荷下的氢脆现象;澄清了电绝缘裂纹面上电边界条件,发展了压电线性和非线性断裂力学;实验证明导电裂纹的电断裂韧性为材料常数,构筑了电致断裂的理论框架;发展了微观/纳观力学,建立了微/纳桥测试理论和方法及薄膜/基体系统中产生位错、微/纳孪晶和裂纹的临界厚度理论,给出了应力腐蚀中裂纹、腐蚀膜和位错交互作用的理论解。

育人理念

树立自信,学会“压榨老师”。

育人事迹

自2014年加入上海大学以来,张老师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学科建设之中,实验室里,总能看到他孜孜不倦、辛勤工作的身影。在育人方面,张老师总是对学生充满了殷切希望,叮嘱大家要树立自信,学会“压榨老师”,主动汲取知识。同时,老师治学严谨,会对学生在工作学习中的不足提出严厉批评,也会用他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行指导。在学生的心目中,张老师既是一位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学者,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他敬业奉献、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的精神时刻感召着基因院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们。而“张统一奖学金”的设立,也将进一步激励优秀青年学子投身材料基因组领域,对推动我国未来材料基因组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院 聂永有

导师简介

聂永有,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政府效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科评估评审专家、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创新经济等。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及企业委托课题50多项,出版专著、编著、教材、译著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是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团队的核心成员,并担任《经国济民》课程的负责人和“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的负责人。在上海大学任教35年,曾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17年,培养了一大批各界精英。先后获上海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第14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作类一等奖,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育人理念

拓展上大学子的国际视野,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提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育人事迹

聂老师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以高要求严标准要求学生。聂老师认为研究生首先要开拓视野,研究的广度要宽,然后才会有深度。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高端讲座,拥有国际视野,聆听诺奖得主Robert C. Merton、张仓耀、张庭等数十场经济学高端讲座,学习前沿的计量方法,撰写SSCI论文。近三年聂老师指导研究生共发表SSCI论文5篇,也有十名研究生先后赴新加坡、美国、瑞士、俄罗斯交流。聂老师经常告诉学生要做真正的研究,鼓励学生去关注一些现实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上海市教育局、民政局等多个政府调研项目,并关注垃圾分类政策落实;在疫情中,他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性看待疫情的舆论事件,并编纂《后疫情时代的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尽管平时很忙,聂老师依旧关心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个人发展,给予学生在科研和职业上的建议。

 

新闻传播学院 严三九

导师简介

严三九,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多项学术兼职,入选学校伟长学者二级岗。主要从事新媒体研究、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研究,是国内最早关注研究“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议题的新闻传播学者之一。出版著作教材(含合著、参编)2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曾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委托项目、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育人理念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育人事迹

严三九老师坚持创新为要,深化学术科研、实习实践的境界。强化第一课堂,坚持在教学一线上课,开设《新媒体导论》、《智能媒体发展专题研究》、《智能媒体伦理研究》等必修课,开拓学生眼界,提高思维能力,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加强同解放日报、SMG等新闻单位融合互通,推动校媒深度合作,为学生实习就业搭建平台。坚持初心为本,永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严老师课堂上常常人满为患,许多学生慕名前来,课堂在积极热烈的讨论中达到教学相长。课堂外,定期举办读书会,耐心解答学生问题,分享自身故事和做人经验,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关心、帮助和爱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曹萌

导师简介

曹萌,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型铜锌锡硫薄膜的制备及其光伏电池和光解水制氢应用。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课题组研究人员制备出国内第一个室温激射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薄膜光伏电池产业化等相关工作;2010年5月至今,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访学。目前,已参加“973”重大研发计划的子课题两项;主持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6项。

育人理念

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育人事迹

曹老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认真负责的老师。他表示,上课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过程。因此,他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带学生,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上的问题,关心学生每天的计划安排,风雨无阻。同时,老师也不忘培养学生的品格,引导他们正确了解自己,树立符合自己未来发展的目标,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与同学们亦师亦友。在担任导师的十年间,累计毕业研究生7人,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毕业生连续6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这都是曹老师平时对学生们悉心教育,认真指导工作的结果。曹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学生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真正做到了用心教书,用爱育人,深受同学们爱戴。

 

法学院 陈吉栋

导师简介

陈吉栋,上海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上海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法学会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入选201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民商法。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并重的青年骨干教师,陈吉栋老师入校以来一方面潜心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注重教书育人,在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先后在《东方法学》、《当代法学》等刊物发文20余篇,出版著作4部,主持包括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法学会以上课题5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1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育人理念

高起点、厚基础,砥砺第一等品行,追求第一等的事业和学问。

育人事迹

陈老师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年均课时量近400课时,教学效果突出,教师评分和课程评分平均分超过90分。在超额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陈老师牺牲休息时间,每周举办一次“泮池研法”读书会,现已开展三年,近百期的读书会已经成为学生提升科研能力的第二课堂,先后有同学在《上海大学学报》、《师大法学》等刊物发表了10余篇论文,相关论文荣获2019年京津沪渝法治论坛征文二等奖、第15届长三角法学论坛二等奖等奖项。此外,陈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指导近五项社会实践项目,带领学生赴上海高院、经信委、消保委等进行调研;联合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发起编撰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个人信息保护手册》,助力复工复产和个人信息保护;带领学生参与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的撰写,为我市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服务。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苗中华

导师简介

苗中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控制技术,包括:智能装备控制技术;移动机器人控制理论及技术;多机器人系统协同作业技术;人机共融混合智能技术;农机装备智能控制与故障诊断。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等。近年来发表SCE/E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一等奖”等。

育人理念

师者先以德化人,后以技服人。

育人事迹

苗老师说自己要做学生学业上的严师,生活中的益友。他强调“以身作责,不惧吃苦”。多次亲自带队前往新疆、内蒙古的偏远地区实地开展项目,推进科研进度;老师强调团队合作,攻坚克难。整个实验团队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培养学生,实验团队多次在多种竞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老师爱生如子、热心公益,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献血活动,同时以身作则,热心投入志愿者工作,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岳晓冬

导师简介

岳晓冬,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理论和应用,专注于软计算,图像分析和数据挖掘方向。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著名期刊和国际会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指导了4个国家科研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6个相关的国家科研项目和3个工程项目。曾是AAAI,PAKDD,ICONIP等国际会议的PC会员,负责过ICME2012,DSAA2014和RSKT2014的出版,目前担任IJAR的领域编辑,Elsevier journal Array的副编辑,是Pattern Recognition,Information Sciences和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鼓励为主,激励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育人事迹

岳老师一直努力营造“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课题组内表现不自信的学生,岳老师总是给予最大的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融入环境,建立信心。而当学生学习懈怠时,又会及时给予鞭策。岳老师经常向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和学生一起讨论时事生活、人生哲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此外,岳老师时不时和课题组一起集中学习,以身作则,激励学生提高效率,科学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岳老师还经常带领学生组织或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和优秀研究者多多交流,汲取经验。在岳老师尽心尽力地指导下,课题组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课题组成员获得了AIFT 2018&2019最佳学生论文奖,ISICDM2019膀胱分割挑战赛第二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等。岳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是晓冬粉丝团心中最敬爱的人!

 

理学院  张登松

导师简介

张登松,上海大学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化学系教授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催化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负责人、纳米中心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化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高被引学者(爱思唯尔)。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油化工联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150余篇SCI论文,包括37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ESI热点论文。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育人理念

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精神,以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一流的科研人才。

育人事迹

张登松老师学识渊博,谦逊温和,一直坚持在科研一线,时刻关注着最新的研究进展,收集优秀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学生并讨论。即使在深夜,他也总是及时回复学生的邮件,时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在培养学生方面,张老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鼓励学生开拓眼界,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研究兴趣,支持其全方位发展。张老师培养了3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4人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得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有10余名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社会学院 程明明

导师简介

程明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医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安宁疗护。毕业于清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海市浦江人才,主持3项国家与省部级以上课题以及近10项横向课题。发表SSCI、CSSCI期刊10多篇,出版专著1部。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丹佛大学、美国怀俄明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地开展研究与访学。被聘为瑞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儿科医院等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专家督导。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委会委员,中国社工教育协会医务社工专委会理事,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委员。

育人理念

用生命影响生命。

育人事迹

程老师在教学中有许多独特而新颖的想法,她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医务社会工作》等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受学生们好评。而在课堂之外,她致力于推动安宁疗护和生命教育的发展,发起“安宁疗护实务论坛”及“生命教育校园推广三年计划”,还曾在疫情期间,带领研究生同学参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战疫情社会工作服务及行动研究”项目,用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贡献社工智慧。同时,在学生们眼中,比起老师,她更像是一位妈妈,倾尽自己的全部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她总说:“你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只要你们需要,我会一直支持和帮助你们”。程明明老师有识,有情,有爱,深深感动和激励着学生们。

 

文学院 张萍

导师简介

张萍,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史词汇、语法研究。2002-2006年就读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文科强化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6-2011年就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先后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被评为2015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获上海市首届大学语文教学比赛二等奖;第十一届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育人理念

亦师亦友、关心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

育人事迹

张萍老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为人”与“为学”合一,关心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引导学生专业学术发展。她常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开设了《古代汉语》《文字学》等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张萍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在张萍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多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硕士论文荣获上海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大学一等奖学金,获得诗歌创作征集比赛,江浙沪才艺比赛等多个奖项。张萍老师多年来主持“吾龄沙龙”,注重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答疑解惑。

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开展七年来,全校累计有200余位研究生导师参与,覆盖10万+研究生,共评选出70名深受学生敬重和爱戴的“好导师”,树立了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导师典型,激发了整个研究生导师团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营造了尊师重道、崇智尚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在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让“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环绕泮池之畔,让争做“四有”好老师在上大校园蔚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