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筹)学工团队联合举办“四史”学习专题读书会

发布日期: 2020/09/10  投稿: 郑丽    部门: 文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9月7日下午,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部(筹)学生工作团队在东区2号楼502会议室举办主题为“以史为师——探寻红色人物走过的历史足迹”的 “四史”学习专题读书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立伟教授应邀担任读书会的点评专家。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袁铭、文学院、马克主义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部(筹)的本科生、研究生辅导员参加此次读书会。读书会由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刘菁主持。



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分别为文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唐传星,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宋亚丽,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筹)本科生辅导员黄丽娜。三位主讲人分别围绕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的主要内容做读书分享。



唐传星老师首先作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分享,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分享以宏观视角、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展开,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艰难发展历程、最终获得广大人民支持建立新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和实现了民族独立奋斗过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就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解。

宋亚丽老师从微观视角切入,作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的专题分享,从马克思学说最初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如何经过三次论战成为新文化的主流等三个部分来阐述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宋老师还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在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思想引领的正确性,注重思想引领的有效性和提升思想引领的实效性的工作感悟。

黄丽娜老师从研读党史的学习方法出发,梳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黄老师提出,对于党史的学习,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全面认识党的历史发展脉络。要善于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党建经验、斗争经验、执政经验、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经验,并将经验运用到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高立伟教授全程参与了读书会,并作了精彩点评。

他指出,从分享的逻辑线来看,唐传星老师从广角的视野,把历史脉络、规律和线索呈现出来,说明了自己的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宋亚丽老师精耕细作,聚焦在某一个时段,很细致地、非常深入地去查了很多资料,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从人才、阵地、形势等角度做了比较好的展示。黄丽娜老师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将两本书的框架作了比较大的梳理,并兼顾应用到实际教育工作要注意的地方,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很清晰地将新中国的诞生历程清晰地梳理出来。从分享的内容上看,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解读可以从形成半封建社会的社会背景和形成原因等方面稍作拓展;对于“半殖民地”的理解,建议从“关税自主权”“司法自主权”“金融”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对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住中国共产党对于赢得抗战胜利所发挥的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内容呈现方面,也可以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纳入主题分享。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取得胜利?”究其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正是这样的初心和使命让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大众的拥护,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与会的其他老师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交流读书感悟。

袁铭老师:习近平总书记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今天的“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会,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要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保持政治清醒。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克服“本领恐慌”,才能有效防止“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要坚持做到在干中学、学中干,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断提升工作本领,切实做到脑中有弦、肩上有责、心里有数、手头有招。

张旭老师:今天下午的这场党史读书会的内容非常充实,从三位分享汇报人的发言内容和顺序也体现了此次读书会准备之精心。首先汇报的唐传星老师以从1840年之后曲折的中国近代史讲起,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党在近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筚路蓝缕,为我们搭起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骨架”;随后汇报的宋亚丽老师以《早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为题向我们分享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最初传入中国的珍贵史料,为我们搭起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血肉”;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丽娜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党史学习的技巧方法和意义,为本次党史学习读书会提供了“方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有义务主动学习“四史”知识,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天下午的读书会也让我收获颇丰,也更加坚定了加强四史学习的决心!

迪拉热·达吾提老师:参加今天的读书会延续了上一期的感受和感动,第一期深切感受到读书、思考、作为主讲去分享和到现场亲身体验的震撼,今天则是以一个阅读者跟着几位主讲分享的不同视角和发展脉络一起思考学习,对自己学习四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今天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结合主讲们深入的讲解感受到人民和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许许多多革命先驱的坚持,虽然有过挫折但勇于总结归纳继续奋力前进的勇气,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力量、坚持人民立场的的初衷、坚守初心的使命感。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促使我更加坚定初心,坚定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的信念,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学生的方向,用自己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学生的努力方向。感谢各位主讲和高老师,让我在这堂读书会受益匪浅。

杜晓艳老师:通过读书会,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万里长征的艰难曲折和最后胜利,显示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终于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要进一步锤炼党性,勇于担当,争当前进道路上的攀登者。

梁爽老师: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并且带领全国人民逐渐走向富强,这与我们党经常自省的党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联系到我们青年党员,我们应该经常照照镜子,查找自己的问题和缺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郭鸣老师:研读历史,思考历史,才能算得上了解历史。在不同的时期,各种恶劣坏境、反动势力,使得党和国家的发展艰难曲折、徘徊前进。读中国共产党历史,才能真正的明白党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从壮大到领导全国人民踏上伟大复兴的道路,前辈们经历的困惑和磨难。这两天国际学生返校注册,我和学生聊到中国在疫情爆发期间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些原因。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中国巨大的政治制度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同学说道:“疫情以来,我每天都关注中方抗疫的每一个细小变化和进展。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境内疫情扩散已得到有效遏制,每日新增病例数持续下降,治愈出院人数不断增加。” 中国在短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阶段性胜利,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最终战胜困难,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势头,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谢德连老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我们党的由来,暑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深切的感受了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的光辉历程,更深入地重温了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节点与重要人物,学习到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令本不是学思政与历史专业的我印象更加深刻。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在思想上,我仍然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增强学习文化和作为思政工作者需要悉知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工作中还是要秉持坚守岗位,踏实做事的工作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生活中也要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做到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干劲,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菁老师:听完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我对中国共产党1921年-1949年的历史有了全局的了解,同时对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以史为师,探寻红色人物走过的足迹,就是为了重扬英雄事迹,牢记英模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筑牢信仰根基,投身伟大实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要铭记历史,汲取历史的力量,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奋发出新时代青年的新面貌,在各行各业中彰显红色基因,像这些革命英雄一样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美好青春。

“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将继续探索读书会的开展方式,深入学习,以史为镜,进一步检视和校准坐标,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同时,通过“四史”学习研讨,增强理论素养,提升育人能力。(撰稿 宋亚丽;摄影 迪拉热·达吾提)